钱钟书先生这一生,是了不起的文学大师,他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他的《围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仅仅用文学大师的高度评价钱钟书,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他在文学里的高度,他能体恤女人分娩之痛的那种高度,是现在所有的中国男人不能及的。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这样的。”---《我们仨》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恩爱一生,他们膝下只有一个女儿钱媛,小名唤作阿圆,言外之意为家庭已经圆满的意思,每逢女儿生日,钱钟书总是郑重地告诉女儿,这是“母难日”,钱钟书没再要第二个孩子,他曾认真地对杨绛说,我们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比阿圆好,而喜欢那个孩子,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我们要对女儿用情专一,一生一世唯一才好。他用这番话打动了杨绛,但在心里,他是真体恤到妻子的分娩之痛,不忍她再遭一回罪。
1937年春,钱钟书早早就到牛津妇产医院为杨绛订下房间,预约接生大夫。
女院长问:“要女大夫?”
钱钟书答:“要最好的。”
5月18日清晨。分娩有迹象了,钱钟书忙陪杨绛乘了汽车住进医院。19日,杨绛竭尽全身力气也无法使婴儿出生,医生不得已对她实施麻醉,用产钳把婴儿夹了出来。因为缺氧,婴儿已经憋得浑身青紫,护士使劲拍,硬是把孩子拍活了。可能大夫的产钳夹红了婴儿的脸,她感到委屈,虽然事死而复生,但哭得特响。杨绛后来为女儿取名为“高歌小姐”。
钱钟书这一天来看望妻子四次,公交车不能到达,他步行来回。上午他来,得知女儿出生,他乐得像个婴儿,想看望妻子,医院不准许。然后过段时间再来,还没醒来。第三次见到妻子,她昏昏欲睡,无力说话。下午茶过后,他又到医院,来来回回七次,妻子终于醒过来。整个过程,把这个书生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从来没放在心上,他认为这只是尽了一个男人的本分,而在这种七来七返的过程中,他是彻底体会到了一个女人成为他的妻,为她生孩子,忍受分娩之痛的伟大,而因为爱她,便再也不忍她痛一次。
在中国的百分之90以上的家庭,都会为生孩子产生这样的讨论,特别是现在的男人,如果你问他们想不想再生第二个孩子,那些不想生的基本回答都是一致的:
太累了,养不起。
养一个就可以了,生那么多干啥。
那些想要第二个孩子的,老婆说生第一个太疼了,再也不想生第二个,他们的回答也是很一致:
生孩子,谁不疼啊,人家能生,你肯定行。
一回生二回熟,跟老母鸡下蛋一个理。
几乎没有人回答,我老婆生孩子太受罪了,我舍不得她再受一次罪,要一个就好。可见,钱钟书先生做男人的高度,比他写的书更令我们女性敬佩。
在现在,这样的好男人几乎绝迹。
但是还有一例,那就是中国香港的周润发先生,有很多纳闷,周润发那么有钱的男人,怎么就不生个孩子?其实他们曾经有一个儿子,陈荟莲九死一生分娩,可孩子死掉了,他们用了七年时间一起走出了亡子之痛,这七年,更多是周润发无微不至对陈荟莲的关爱,后来,陈荟莲提出再要一个孩子,周润发却拒绝了,给的理由很简单,也是如此伟大,就是不忍深爱的你再遭受一次分娩之痛。
在海明威小说里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乡村医生给一名农夫的妻子接生,孕妇在房内惨叫连天,医生好不容易接生出儿子。疲惫的走出产房,却发现孕妇的丈夫割腕自杀了。因他非常爱妻子,不忍心听妻子惨无人道的嚎叫,干脆死了算了,眼不见耳不听为净。
这个外国的农夫可以说比钱钟书和周润发先生更能体会妻子的分娩之痛,但他的做法却过于极端,不是能真正负得起责任的伟丈夫,离一位及格的父亲差的很远,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弥补家人,而不是自杀寻短见这种愚昧的方式。
在中国这样为产妇之痛丈夫自杀的事更是闻所未闻,我们根本不提倡这种走极端的方式。但我们在女性产妇生孩子方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叫做医院和家属不相信产妇之痛。榆林一院产妇跳楼一案就是赤裸裸的例子。
在产妇马茸茸的分娩上,有四个关键的推进点。
1、最初分娩方式的确定:产妇来到医院后,分娩方式医生第一次建议剖腹产,但是产妇和家属均表示拒绝。
2、产妇难以忍受分娩痛苦,第一次走出待产室与家人交流;
3、产妇再次难以忍受分娩之痛,第二次走出待产室与家人沟通;
4、产妇被发现坠地死亡;
正常说来,双顶径一般要在10以内,都可以生下来,产妇的孩子在99mm,就是顺产困难些而已,她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在第一个推进点完成之后,医院尊重听从家属和产妇决定,实行催产素催产。催产素是一种在分娩室使用率很高的滴剂,相信大多数顺产的女人都曾经尝试过它的厉害!但有的女性对它一点不感冒,滴了几天都丝毫没有感觉,如果死活没有反应,那大夫会考虑胎儿安全(羊水污染,胎便等),转向剖腹产(我一个同事,就因为开到四指后查到羊水污染,受了顺和剖两岔罪)。
产妇马某应该是催产素敏感体质,然后到了第二个关键点,尽管宫口已经开了四指(十指全开是胎儿双顶径100mm)难以忍受排山倒海的痛楚,首次出去与家人商量,(那种场面我也经历过,我是北京朝阳医院建院以来第一例对催产素高度敏感的产妇,从宫颈未消到十指全开几乎只用了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但之前我经历了排山倒海无法形容的痛至少两个小时,然后身体再猛地被撕裂,在这中间我无数次恳求医生给我剖了,若不是羊水破了,我会去下跪求饶,各种撒泼打滚也说不定。但助产士一直否定我的愿望,在不断地打击下,我终于把娃生了出来。最后,朝阳医院的产科医生对我说:终于知道你在床上打滚不是引诱我们给你剖,而是真的疼的受不了。)每个人的耐疼体质不同,马某的体质应该是不耐受,开了四指的她要求剖,但是最后的沟通结果,是家人签署了拒绝剖腹。
医院的铁证如山,摆出了签字的证明,白纸黑字,家属不能拒绝这一点。而且视频更是铿锵有力,产妇确实两次跪地,但除了这些看似铁证如山的关键点,最关键的是,视频并没有声音,只是影像。我们看见的都是模糊的表象,而事实上发生了什么对话,我们根本不清楚,而医院用视频误导了大众的意识,导致大众认为产妇跪地就是下跪。
在整个对质中,医院最早晒出了家属两次拒绝剖腹的签字,其实那也不代表什么,在达成签字的过程中,肯定有家属与医生的探讨,我们不能绝对认为家属说的全是假话,在看了医院的证据和家属的反驳之后,作为一个从顺产流水线上挣扎的过来人,我只能说家属不算是那种十分过分的医闹,他们有权质疑医院,但医院的证据也很给力,最矛盾的现场还原应该是这样:
首先所有的病人包括产妇在内,到了医院,家属都会听医生的建议。特别是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不能因为产妇说疼的要死要活的就可以直接剖了!因为每一个顺产的女人,都经历过一番生与死的挣扎,如果仅仅因为疼就要剖,那顺产率会大大降低,这或许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分娩观念。在医学角度和中国人的惯有思维模式来看,十月怀胎的孕妇,在体内母爱的赫尔蒙刺激之下,根本不可能做出跳楼自杀的举动,他们只会认为生孩子都会痛,放心吧,你不会痛死。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产妇的丈夫多次耐心地扶着老婆走动,可以说,他内心是在乎自己的老婆孩子。你再仔细观察之下,产妇的跪地状态完全是因为太痛自然跪下,而不是刻意求饶。那种婆婆求求你,让我剖了吧的桥段,也可能有这种,但绝不是刻意下跪。产妇与家属沟通后,接着是家属和医生沟通时间,最终他们还是听医生的。实际上,在一般医院,产妇宫口开到四指的时候,已经表示顺产很有希望。医院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跟家属做了沟通,家属们本身觉得生孩子忍忍就过去了,仍旧表示继续顺产。在整个过程中,双方均能顾及到女性的个体耐疼差异。整个过程看来,并没有任何程序差异,医院的做法没有错,家属的做法也没有错,完全是按照顺产的程序走。
到了第三个推进点,其实和第二个推荐点的过程完全相同,完全是走的一个程序。
这个推断完全是合理的,而医院方可能就第二次和第三次建议继续顺产的事情闭而不宣,拿出文件和视频,把舆论推向了另一个点。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推卸一些责任。但就整个过程来说,医院就是将整个过程透明与众,这分娩的建议和态度某种程度上来讲,完全是没错的。
在前三个关键点,唯一错的就是在对待产妇顺产之痛的认知固化。整个过程中,他们对女性分娩的固有观念杀死了产妇和她肚子里的孩子。当所有的人不认为一个产妇会跳楼自杀时,悲剧往往就驾临了。在延壮壮对医院的斥责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关键的一句:我老婆死都不怕,还怕生孩子那种痛,她会受不了,她是党员,本科,觉悟高等等,可是他真的错了。
分娩是生不如死,而跳楼则是瞬间结束痛苦,两者取其容易者,你说痛的意识模糊的产妇会怎么选择?我们不能排除有极个别人用尽洪荒之力去选择跳楼,这个世界,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谁也不知道。(当然,真的不能再有下一个马茸茸了。我们女人要惜命,我也有一个朋友,生到半道不干了,要死要活剖腹产,在医院走了个后门,给了大夫红包,直接给剖了。)
马茸茸之后,女人生孩子谁签字能不能进化不知道,但是你要是想选择剖腹产,即使决定权在自己,大夫也不会因为你嫌疼就痛快给你来一刀,其实过后那一刀并不痛快,剖腹产的恢复比顺产慢(我顺产除了产房,其余七个全都是剖的,剖腹产的女人,最怕的就是大夫来压肚子,有一个妈妈见了来压肚子的大夫,比见了魔鬼都害怕,尖叫着大哭:别让他们靠近我,别让他们靠近我,听得我都心碎了。)
不论怎么生,生孩子都是女人一道关,女人这一生,可能真的就是一生了。
所以那些觉得女人生个孩子容易的男人,最好不要嫁。
说到这里更替马茸茸心酸,这个不幸的女孩,赶上了没安装防护栏的医院,所以能溜出去跳楼,这便成全了第4个关键点。能让产妇溜出去跳楼的,医院有很大的责任,比如关怀不够,疏漏,安全措施不到位。
而她的丈夫还在认为这是一个阴谋,可能有人蓄意杀害了他的老婆孩子,发出傻子一样的质疑,我老婆大肚子,疼的正厉害,怎么有力气跳楼。某些方面,家属闹得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马茸茸的死,医院和家属责任都重大,却又都没有责任,这是一个没有法律规定的中空地带,各种无奈。
实际上,真的是马茸茸自己跳楼了,她走了一条人生的捷径。
世界上真的有一种疼,叫做我不怕跳楼,我受不了这生孩子的疼。
但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从十月怀胎到养育一个孩子,必然要经历无数次眼泪与欢笑,痛苦与幸福交锋的无数次考验,有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可能我写的这篇文章与所有的观点不同,但我却认为这是最接近事实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