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主办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供图
【新民晚报·新民网】今天上午,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编写的首部《中国儿童含糖饮料消费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指出,我国居民饮料消费量逐年增加,其中儿童饮用饮料和含糖饮料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含糖饮料消费及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需引起重视。
好喝是首要原因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饮料的生产量和人均消费不断上升。饮料的年产量从1982年开始上升,2016年高达18.34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以上。饮料销售量1982年为10亿元,2015年突增到16.676亿元。饮料摊位2008年为44.379个,2015年为49.018个。人均消费量2014年为119千克,大约是2003年的十倍,并且还有增长趋势。
其中儿童饮料消费情况不容乐观。据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我国6~17岁儿童每周至少喝1次饮料的比例为61.9%。城乡差别不大,均比2002年明显增加,其中12-17岁儿童饮料人均每天消费量最高,为203毫升。由于我国儿童饮料消费的调查有限,马冠生科研团队在2008年在上海、广州、济南、哈尔滨、北京西安和南宁7城市对9194名6~17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为715毫升。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均日饮用饮料量分别为81毫升、1151毫升和1229毫升。儿童经常饮用的饮料种类前5位是牛奶和酸奶、茶饮料、其他含糖饮料、碳酸饮料和果蔬饮料。
妈妈是主要准备者
1998年的调查显示,儿童喜欢饮用饮料的前三位原因是好喝、健康/有营养、广告宣传。2008年的调查结果是好喝、健康/有营养、很多同学喜欢喝,2015年是“好喝”、健康/有营养、干净卫生。好喝一直是儿童喜爱饮料的首要原因,而含糖饮料中含糖量越高则口味可能越好,这会影响儿童对饮料的选择。选择同学喜欢和干净卫生的比例上升,说明儿童在选择饮料时会收到同伴影响,且儿童对营养知识的普及有一定接受度。
调查显示,母亲是儿童饮料的主要准备者,达67.4%,其次是父亲,儿童自己、祖父母辈和其他人。不仅是饮料,母亲还是家庭中食物的主要购买者,母亲在购物时是否选择饮料及饮料的种类上有很大的决定权,同时,接近13%的孩子总是参与家庭食物的购买,孩子的参与会影响家庭中食物的选择。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帮助孩子做出合理的、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
制定政策干预含糖饮料摄入
报告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马冠生表示,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市面上的饮料过半数都是含糖量在5%以上的饮料。儿童饮用含糖饮料后,口腔里的细菌可以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参与形成牙菌斑;碳酸饮料有一定酸度,长期饮用会蚀牙齿,增加患龋齿风险。由于含糖饮料能量含量高、饱腹感较差从而增加食欲等原因,经常过量饮用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同时,含糖饮料中的糖可以迅速吸收,过量饮用也可能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另有研究显示,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对血压血脂等也有一定的影响。
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含糖饮料的消费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如果不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将会导致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量的调查较少,建议开展我国儿童含糖饮料及添加糖消费状况的专项调查,建立含糖饮料消费监测和评价系统,了解不同人群含糖饮料的消费行为,根据监测的数据评估和制定政策和改善干预策略。广泛推广控制含糖饮料摄入的措施,遏制我国儿童含糖饮料摄入量的上升趋势,减少含糖饮料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促进儿童健康发展。(新民晚报 潘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