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黄疸?

作者:高级母婴护理tina老师 06-21阅读:4094次

黄疸可以说是新生儿出生后考验我们的第一道难关,虽然妈妈们都知道现在黄疸宝宝很常见,但是一旦妈妈深深的“度”下去,就会多少陷入各种忧虑不安中,为什么呀?我们先来聊聊黄疸,黄疸是无论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以致皮肤和巩膜异常黄染。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母乳哺育性黄疸。常规下黄疸问题处理其实不难,但是处理不当极高的胆红素水平会导致孩子出现核黄疸,一种慢性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一看到“脑损伤”这词妈妈那个心理活动呀,可别提有多揪心了。

今天Tina挑了其中两个黄疸来和您聊聊,为什么说母乳性黄疸,绝对不是母乳哺育性黄疸。

关于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从表现上来讲,总体呈现发病晚、不轻不重、不消不退的特点。母乳性黄疸是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健康母乳婴儿的间接性高胆红素血症,但是孩子除了皮肤有黄染的现象以外,体重增长不错,精神状态正常。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清楚明确的发病原因。所以说在临床上母乳性黄疸并没有诊断标准,我们只能进行“疑似母乳性黄疸的评估”。比如观察宝宝是否符合以下情况:

1. 哺乳正常、体重正常、大小便次数正常、大便黄色、新生儿筛查正常、体检正常、精神状态正常。

2. 肝功能检测正常。

3. 血清胆红素<12mg/dl

如果符合,我们可以暂时评估为“临床表现符合母乳性黄疸”,此时我们给于的护理建议是预期观察12周,继续母乳哺育。(某些人员建议的中断母乳喂养并不是首选方案哦)

关于母乳哺育性黄疸。

这又被称为饥饿性黄疸或母乳不足性黄疸,也就是由于哺育不足引起的,摄食不足就会导致胎便排出延迟或脱水,要知道胎便没有及时排除的时候,结合胆红素就会从小肠再吸收进入血液到门脉循环(肝肠循环)。假如摄食不足引起液体摄入不足并导致脱水,有研究报告显示:47%的高钠性脱水婴儿会有胆红素升高。

母乳哺育性黄疸往往会和生理性黄疸混在一起,一般都会出现在出生48-72小时,宝宝会表现的昏睡或易激惹,体重下降过多,大小便减少或者甚至出现脱水表现。

对于这一类黄疸我们给于的护理建议是:一定要尽早母乳喂养、加强母乳喂养,并且在专业母乳顾问的指导下帮助婴儿完成每一次的有效吸吮,即出生后越早开始哺乳越好;每一次哺乳尽量在30-40分钟内结束;莓4小时内实现8-12次哺乳;每一次哺乳时能够正确含乳。

妈妈们可别把母乳哺育性黄疸误认为母乳性黄疸,轻易停了母乳可就不划来了!

声明:本文为美好孕产婴高级母婴护理Tina老师原创文章,已授权保护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