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待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2018年6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通知,拟决定将含阿片类成分可待因的药物禁用于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您是不是纳闷,咋啦,药品也要学电影搞分级制?让我们从源头上看看这个药品18禁的来龙去脉吧。
实际上,在2016年底,含可待因药品的说明书已经经历了1 次修改,其中禁忌项修订为,12岁以下儿童禁用含可待因药品。此次公告征求意见是将禁忌症修订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用。
可待因,又名甲基吗啡、磷酸甲基吗啡、磷酸可待因,是一种存在于罂粟中的生物碱,可从植物中提取,也可化学合成。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镇咳,用于剧烈的频繁干咳,这个特点使得可待因成为许多感冒药的主要成分;此外,可待因也用于中等以上程度疼痛的镇痛及麻醉中的镇静。
可待用在临床应用中被发现的较多的不良反应,包括心理变异或幻觉出现、呼吸微弱或缓慢、心律异常;较少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惊厥、震颤、或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荨麻疹瘙痒、皮疹、脸部肿胀等过敏反应;精神抑郁、肌肉强直。长期使用要引起对药品的依赖,出现食欲减退、腹泻、流涕、寒颤、打喷嚏、睡眠障碍、胃痉挛、多汗、情绪激动、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
从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可待因属中枢神经抑制药,其作用与吗啡相似,但镇痛作用要远弱于吗啡。可待因对咳嗽中枢的抑制作用也要弱于吗啡,但成瘾性也较弱,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可待因成为了经典的镇咳药。以往所关注的用药注意事项主要集中在痰液多时禁用,同时强调仅限用于1岁以上患者,还强调久用可成瘾,应视为麻醉药品注意保管。
可待因是列入《联合国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中规定管制的10种成瘾性较低的麻醉药品之一,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多种可待因复方制剂,主要为止咳口服液。1997年始,因少数地区出现药物滥用,所有含可待因成分的止咳口服液均于1998年5月被列为处方药管理,2015年又将这类药品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管理。
可待因属中枢镇咳药,通过延髓中的咳嗽中枢起到迅速止咳作用。可待因进入人体后,可在体内代谢为吗啡、去甲可待因及其他代谢物,在不恰当使用时,可出现吗啡过量的症状,表现为成瘾、极度嗜睡、意识混乱、呼吸变浅、甚至危及生命。
可待因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儿科应用中安全,是在近年来才引起重视的。美国的FDA自2007年开始,多次提醒儿童使用可待因的风险,2012的8月发布了安全警报;欧盟于2015年4月规定,12岁以下儿童及存在呼吸问题的12岁至18岁青少年不应使用可待因治疗咳嗽和感冒。美国儿科学会也在2016年10月停止将可待因用于儿童。
美国儿科学会在相关报告中明确向可待因说不,强烈要求家长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停止给孩子服用可待因,理由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可待因会带来危及生命的呼吸反应。其作用机制是,可待因在肝脏转成为吗啡,而个体分解药物的能力有遗传变异性,对于儿童,特别是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儿童,属于超快速代谢群体,服用标准剂量的可待因都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减慢症状,甚至死亡。
根据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数据,在1969年到2015年,全球范围内使用含可待因药品的18岁以下患者中,共确认64例呼吸抑制病例,其中50例为12岁以下儿童,共有24例死亡,其中21例为12岁以下儿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除了明确标识有可待因的药品外,还有许多止咳液是含有可待因成分却使用商品名的,比如某某克露,还有一些伪装成中成药的止咳糖浆,说是以名贵中药材制成,实际上也兑入了不少可待因。服药时,特别是给孩子服药时,还是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搞不清成分宁可弃用。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制作,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多维度观察生命健康,包括医事、史话、日常、展望、心理、房内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