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李媛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良性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和口腔粘膜痛性丘疱疹性、溃疡型粘膜损害,通过临床表现可以与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和手足口病鉴别。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一般很快即可缓解,治疗以解热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为主。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时需要住院治疗。勤洗手是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最重要的措施。
▼流行病学
疱疹性咽峡炎全世界都有发生,多发于夏天和初秋,多见于托儿所、学校、夏令营、医院病房、军训场所等易感人群密集的地区,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5~7岁以下者,但是年长儿、青少年和成人也有此病例。
多达22种肠道病毒血清分型都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最常见的是柯萨奇A1~6、8、10、22型病毒,在亚太地区曾有肠道病毒71和柯萨奇病毒A16引起的大规模爆发。疱疹性咽峡炎病毒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食物中含有病毒(来自感染者的粪便、口腔分泌物和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接触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均可能会导致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短仅1天,长者可达10天。
▼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急,表现为突发高热(38.9°C~40°C),可能伴有抽搐。婴儿和小幼儿不能用语言表达不适,一般表现为拒食、呕吐、易激惹。年长的儿童可以出现疲劳、头痛、嗓子疼、吞咽困难和腹痛。
口腔查体可见充血性黄色或灰白色丘疱疹型粘膜损害,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咽门、软腭、扁桃体和悬雍垂。偶尔也可累及硬腭、舌头和颊粘膜。粘膜损害的数量变化不等,但是一般小于10处。口腔粘膜损害初现为丘疹,24小时内逐渐发展为水疱型,变成直径1~2mm的水疱,周围有红晕。再过20小时,水疱破溃,形成3~4mm直径的浅黄灰色溃疡,周围有红晕。
▼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预后极好,很少出现并发症,一般仅当感染肠道病毒A71时会出现少数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无菌性脑膜炎等。
▼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得到诊断,诊断依据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口腔粘膜损害的位置(小于10处,黄/灰白色丘疱疹,位于咽门、软腭、扁桃体和悬雍垂),伴有高热。需要病原学证据时,可以采集咽喉、粪便和疱液进行细胞培养或PCR,PCR灵敏度更高且耗时短。
▼鉴别诊断
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包括以下几点: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为痛性浅溃疡,溃疡底部呈灰色。口腔溃疡一般没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头痛、腹痛等。
原发性单纯疱疹龈口炎:原发性单纯疱疹龈口炎是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I)原发感染引起的。前驱症状包括发热、厌食、易激惹、腹泻和头痛,之后出现口腔病变。口腔病变起初包括牙龈红肿,有簇集的水疱,牙龈易出血(图1)。水疱融合破裂会出现较大的痛性溃疡,溃疡表现可形成结痂。颊粘膜、舌头、牙龈、硬腭、咽部、唇和口周皮肤均可受累(图2)。单纯疱疹性口内炎患者也可出现单侧性皮损。
图1
图2 A.舌头上的单发疱疹 B.嘴唇广泛受累 C.面部皮肤受累
▼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有并发症的患儿需要住院治疗。肠道病毒感染不需要特别适用抗病毒药物,因为肠道病毒基因内没有胸腺核苷激酶,即阿昔洛韦产生效果的关键酶。疱疹性咽峡炎为良性疾病,病程较短,可完全恢复。发热一般在2天内缓解,口腔黏膜损害5~6天可缓解。故疼痛和发热持续时间均不长,发热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可以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对症治疗,对于脱水的患儿应在纠正脱水后给药。不能饮水保持液体平衡的患儿需要住院予肠外补液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住院治疗的指证为:不能维持水盐平衡;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血管血管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弛缓性瘫痪、心肌炎等。
▼预防
加强手部卫生可以有效预防社区获得性疱疹性咽峡炎。
接触了口腔分泌物和粪便的物品需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给婴幼儿更换尿布时应严格注意手部卫生,因为肠道病毒感染后几周都可能出现在粪便中。
隔离:对于住院治疗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注意与其他患儿隔离,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疫苗:目前尚无针对肠道病毒的疫苗。
资料来源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hand-foot-and-mouth-disease-and-herpangina?source=search_result&search=herpangina&selectedTitle=1~19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医信共同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