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道医小儿推拿杨晓

作者:道医小儿推拿 10-11阅读:2517次

《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

宋代著名医家陈文中所著《小儿病源方论》提出养子十法:

宋代以前的医家,对于小儿养育方法,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多种认识,但均不够全面。陈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充分考虑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的特点,从小儿的着衣、乳食、护理用药等方面提出了养子十法,其具体内容为:

1.要背暖

因肺腧二穴位于背部,由于小儿肌肤嫩薄,藩蓠不密,加之“肺常不足”,故易为外邪所袭,而伤于肺腧,肺经受凉,而致咳、嗽、喘、呕哕、吐逆、寒热诸症,所以宜常令背部温暖。

2.要肚暖

肚者,胃也。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胃暖则能消谷化食,若受冷则物不腐化,而致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所以肚腹宜暖。

3.要足暖

足系足阳明胃经之所主,俗云:“寒打脚下起”,胃经受寒,寒遏气滞,受纳腐熟失职,则易发生上述诸症,所以足宜暖。

4.要头凉

经云:“头者诸阳之会”,“头为髓之海”。若热,则髓溢汗泄,或囟颅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目疾,所以头宜凉。

5.要心胸凉

内属火脏,若外受寒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轻者,发为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者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

6.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因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虚弱,则精神中散,治用补心温气药,忌金、银、汞、砂之药。

7.脾胃要暖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若饮乳小儿因变蒸致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误治后转筋孪而作搐者,缘脾土虚弱,肝木盛冷。治宜补脾温胃下气,忌用冷药败伤真气。

8.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小儿出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腹内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乳、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急宜服长生丸以治之。

9.勿服轻朱

轻粉朱砂虽下痰涎,但其性寒冷,损心损神不可妄投。

10.宜少洗浴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而酿生它疾。

此外,陈氏在“养子调摄”中还强调:“养子若要无病,在乎摄养调和”,如“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宜“忍三分寒,七分饱,频揉肚,少洗澡”,陈氏提出的这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体现了较强的预防医学思想,且其养子十法对后世儿科学也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小儿推拿的知识与相关问题:敬请关注“道医小儿推拿”一点资讯号或微信公众订阅号。道家小儿推拿流派、道医小儿推拿创始人李理谦道长、杨理娴道长传承中华道医小儿推拿,让更多孩子体验道医小儿推拿的独特魅力。道家道医小儿推拿杨晓老师推广道家小儿推拿疗法,普及道医小儿推拿知识,呼吁学习道医小儿推拿,增强孩子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