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考古,聊起墓葬,大家总会和金银珠宝、青铜瓷器这些器物联系在一起。其实古墓发现中还有一类是食物遗存。它们甚至改写了我们已知的食物史。
笔者就随便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考古队员在贵州境内发掘时,发现了一个作为陪葬物品的鸡蛋,推测其历史已有2000多年。2000年的岁月流转,鸡蛋内的蛋清、蛋黄早已不见踪影。这些蛋壳是怎么保存下来主要是由于竖穴土坑墓的密封性较好,也可能与周围土壤的含酸量有关。
其实古人会随葬各种食品,如五谷杂粮、酒、米饭等。但这些食物等很容易腐烂,极不容易保存下来。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相对来说比较好保存。
在新疆苏贝希遗址中就发现了一碗2400多年前的小米面条。当然还有更早的,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了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面条。
更奇特的是,河北宣化一座千年辽墓,墓主人叫张文藻,1993年当考古专家第一次走进墓室时都惊呆了。两张小木桌上,放有20多个碟碟碗碗,还有两把木椅,那显然是一桌好酒好菜时令鲜果。盛放有秋梨、葡萄、枣、豆蔻等水果,还有板栗等干果,以及烹调好的菜肴。
但要说这些稀奇古怪的考古中,没有谁敢尝尝这些几千年的食物是和味道,可最服的还是一位沈阳的考古专家,他偷藏了一口从千年古墓出土的酒,其口福全国考古界的唯一。
那是在1974年,沈阳法库叶茂台村村民无意间发现一处古墓。很快辽宁省博物馆立即派出以考古学家冯永谦等组成的专家组赶往现场。
发掘中在主墓室东南角的木桌底下发现有两件白瓷注壶,其中一件的重量比正常注壶重很多。壶口是封闭的,他用手轻轻晃一下瓶体,里面居然发出清脆的液体声。
瓶口的“软木塞”已经腐朽,必须立即密封壶口,并及时对壶内液体进行化验。但是依据当时的条件,又不能马上运回沈阳化验。 专家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第一时间把能够掌握的情况先记录下来。
冯永谦从壶中倒出少许液体盛在玻璃杯中,液体很清澈,淡黄中略带红色。冯永谦用鼻子闻闻,没有任何气味。他轻轻地呷了一口,闻起来没有什么味。喝起来,有点土腥味。化验结果确实就是酒。考虑当时辽宁地区的农作物,高粱酒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