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你的眼中“家”会伤人

作者:晓暮星life 02-07阅读:2773次

一篇《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12年不回家!发万字长文痛诉父母“罪行”》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再次引发了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讨论。文中控诉由于父母对自己的“控制”,造成自己性格、交际等诸多方面的障碍,父母是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且他在六年前与父母断绝了关系。无独有偶,近日又爆出辽宁一位35岁的男子因感情不顺多次被甩,工作不顺多次被开,嫌弃父母唠叨,并说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一个月前将父母撵出家门的事件。这位35岁男子的母亲刘女士说,因为做生意一直忙,很少照顾到儿子,所以一直以来顺着他,直到最近发现儿子情绪化严重,并拒绝与家人交流。同北大毕业生抱怨父母控制相比,刘女士儿子明显是由于过度溺爱导致的。

虽然两对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选取的方式不同,结果却是孩子对父母的恨意出奇的一致:他们都将自己的失意归罪于父母,认为父母毁了自己。无论是对孩子的控制,还是对孩子的放纵,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成长,那么今天的结果肯定也同样是他们作为父母所无法预见的。对父母而言,他们甚至会出现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究竟为什么成这样?

在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主导家庭关系应该是夫妻关系,而恰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亲子的关系,这其实是背离正常社会发展机制的一个表现。而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又常常会将孩子私有化,不能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且平等的个体对待,被北大毕业生控诉的父母把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把自己人生的焦虑转嫁给孩子,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换言之,即使像刘女士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孩子,表面看来是对孩子的“尊重”,其实这是一种用溺爱来满足自己愧疚的表现,容易导致与孩子之间感情匮乏,仅仅建立非正常状态下的物质关系,于是溺爱和冷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放大。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有两章分别是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和青少年太听话不是优点很好的对应了以上的两个案例。

在书中,他强调一个人童年时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他的人格,“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便是他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如果他跟父母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他的人格便是健康的,他在处理人生各种关系时便倾向于尊重、宽容、信任、乐观,也容易得到爱和幸福。相反,如果“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关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会通过他的新家将不幸传递下去。或许,武志红过分强调了家长的作用,而忽视了教育或者孩子自身认知功能的学习、改造,但是他也在侧面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曾经“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说出了父母的无奈,所以当自己发生问题而将责任全部推给那个爱我们的人,这是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的表现,我赞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长大成人却拒绝用成人的角度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这只能说明你不够成熟,拒绝长大这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