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父母子女间从来都不缺因错误归因而产生误解。
然而,误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酿成了伤害,却永得不到弥补。
——娇妈
春节的时候,朋友圈有位宝妈吐槽自己家的孩子小气、不爱分享,问大家怎么教育。
细问后得知,原来,朋友带着3岁孩子去她家里拜年。
朋友的孩子看到她小孩的玩具车,就说想玩。
因为家里有4辆玩具车,所以她二话没说就拿了其中一辆给他。
谁知,自家孩子看到后,就嚷嚷着:那是我的。
边说边准备去抢。
她看到后就拉住孩子说:你这里还有3辆,你借一辆给弟弟玩一下。
孩子当时暂停了反抗,但是还不到一分钟,就又伸手嚷嚷着:那辆车是我的。
她又一番解释,让他借给弟弟玩。
看到孩子这样,朋友很不好意思,也劝说,等要走的时候就还给他。
孩子似乎也愿意,可是没安静一分钟,又开始带着哭腔嚷嚷:那是我的车车。
这次无论她们怎么劝说,孩子就是死活不愿意,一边念叨着“那是我的”,一边去抢。
朋友看到这样,就让孩子把车还给她的小孩,并怼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小就这样小气?
她听到后也觉得很无奈,觉得孩子的确在幼儿园或家里都一样,占有欲特别强,不爱分享,很小气。
听到宝妈这样说,我赶紧打住。
其实,不是孩子太小气,不爱分享。
而是2岁半到4岁半的孩子正处于敏感秩序期的高峰。
他们很多事情都要求秩序,错了次序就不行,特别是对于“你的”和“我的”的区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具备同理心去共情孩子所表达的意思。
如上文那位宝妈的例子,孩子一直强调“那是我的车”,其实并非不舍得给他人玩,而是在寻求一种认同和物品归属的秩序。
只要肯定孩子的话说:对,我们都知道这是你的。
然后再去提要求“借给弟弟玩”,孩子一般都不会再重复哭闹。
而在这里,通过这件事,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问题:错误归因。
提到错误归因,就不得不提提2007年轰动全国的“父亲留12页遗书痛骂刘德华”事件。
这位父亲名叫杨勤(化名)。
1994年,他的女儿梦见刘德华,从此便开始迷恋他,走上了追星之路。
1995年,女儿丧失理智,开始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他并不反对。
1997年,他花了9900元让20岁的女儿参加香港旅游团,只为让孩子有机会见刘德华一面。
2003年,为了满足孩子的追星愿望,他变卖房产,一家搬到月租400的房子。期间,母亲还患上了贫血心脏病。
2005年,得知刘德华的住所,他带着女儿去香港,然而失望而归。
2006年,为了帮女儿赴港追星,他竟有了卖肾的冲动。
2007年,他终于帮助孩子近距离与刘德华接触,还拍了照片。
然而,因为刘德华得知他女儿不理智的追星行为,当众批评他女儿“不忠不孝”后,他竟留下12页遗书痛骂刘德华“禽兽不如、心比蛇蝎毒”,并把自己跳海自杀的原因归咎于刘德华:
“是你刘德华把我逼死的,逼这个家出事,造成悲剧的,你不讲起码的人情世故,没有良心······”
遗书还要求:“我再不忍心看孩子痛苦,决定以死抗议,我死了,你刘德华还要见我孩子,不然死不瞑目······”
他到死都认为,导致孩子痛苦的是——因为刘德华不愿满足孩子的追星心愿,主动见孩子一面;不体谅孩子一路追星的诚意和艰辛付出,肯定和鼓励孩子一句·······
殊不知,孩子的痛苦,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因为父母没有做好及时的引导教育,没有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导致,完全是家长咎由自取。
明明是自己教育失职,盲目纵容孩子丧心病狂的追星行为,却要错误归因于其他因素。
正是一路的错误归因,让孩子在盲目追星中丧失自我,丧失正确的人生价值判断,浪费大好青春年华。
正是一路的错误归因,才导致了一个家庭最终的支离破碎。
佛教有句话说:因缘果报。
父母的教育是种因,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结果。
换句话说,你今天的一言一行,往往决定孩子明天是人是鬼。
可见,一旦父母没有客观的教育理念,没有从孩子的行为问题中看到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做好正确归因,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学会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归因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理清错误归因的概念:即忽略情景因素,对孩子的言论和行为进行错误的推断。
如上文中提到的孩子强调“玩具是我的”,家长忽略了玩具的归属权,忽略了孩子当下的年龄因素,只盯着孩子的品行问题进行推论,从而出现错误归因。
再比如,高铁上孩子大喊大叫,家长说:别叫了,人家该生气了。
其实,高铁是公共场合,无论别人生不生气,都不应该大喊大叫。
生活中,这种错误归因,容易导致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更不知道以什么作为客观的依据和准绳。
而这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
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他人身上,
甚至是父母身上,
缺失自省的能力。
那么,父母到底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在孩子行为问题上出现错误归因呢?
学会倾听是教育路上的必修课;
很多时候,当孩子的行为你看不到本质问题所在时,就要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静静倾听。
比如这个视频中“犯错”的孩子。
家长看到孩子一身污泥,就错误归因为孩子贪玩,不懂事,立马冷脸相待。
而实际上,孩子是因为本性的善良,帮助无助的老爷爷搬花盆才导致满身污垢。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在行动上、语言上、心理上都停一停,不急于对孩子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分享或倾诉,尽情表达;
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
五六岁的年龄,是可以树立起自我判断标准以及承担自我决策结果的年龄。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常常会以“你应该怎么样”“你要怎么做”等去指导。
却忘了孩子是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更忘了,只有给予思考的自由,孩子才能在成长中真正成人。
所以,尽量少给孩子指导和意见,而是学会引导孩子对发生的事物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教育孩子过程中也要时刻自我教育;
教育孩子的本质,其实是父母在进行自我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学习做父母的过程。
只有不断摸索,学习,总结,进步,学做一个永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才是负责任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孩子也才能在这种耐心、用心的引导和教育下健康成长,懂得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在《请回答1988》里,德善抱怨爸妈偏心,每次都误解自己的意思,爸爸充满歉意地说: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的孩子啊,请你多理解我!
是啊,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之路。
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家庭教育道路上都永不止步。
也希望那些曾埋怨父母不会教育而伤害到自己的孩子,能给予这些在摸索中成长的父母一点谅解。
也学会带着这点遗憾去完善自己对下一代的教育。
多一点关怀,少一点伤害,正确归因,正确认知,竭尽全力让彼此的成长是在快乐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