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喜欢“工作”甚于玩乐?

作者:雷得成长记 03-12阅读:1926次

你家的孩子会做家事吗?专家认为“叫不动”孩子往往是大人自己造成的。大人先搞懂三件事,再做到三件事,重新补教永远不嫌晚。首先大人要缕清三个概念。

为什么孩子需要做家事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卫斯鲍尔(Richard Weissbourd)提到,“做家事”可以让孩子从中体验到融入群体,帮助他人的快乐。根据他的研究,达到高成就的人未必比较幸福快乐。

因为幸福感往往来自于跟别人的和谐互动,付出关爱,以及拥有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保持心态平和的能力。让孩子做家事能够培养出一辈子受用的特质。

孩子在完成家事的过程中,大脑同时也在运作。大脑需要做出判断,练习手眼协调,掌握方法。孩子甚至能从中体会到做事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有所有不同。

“害怕”是大人的心理障碍

大人的“怕麻烦”心理因素,是“家事训练”的最大障碍。有些父母觉得比起教孩子做家事,还不如自己做来得轻松快速。孩子做家事能力无法和大人相比,有时反而事情越做越糟,或环境越整越乱,这都有可能。

“允许做错”这是大人首要具备的包容心,跨出这一步才有可能成功训练孩子养成做家事的能力和习惯。

大人还有另一个“怕”,当孩子闹脾气、抗议、不愿意配合时,大人有时也会产生莫名的怕心,宁愿安静度日也不喜欢亲子间产生矛盾,因而放弃坚持。其实掌握好方法就能顺利坚持下去。

三、孩子天性喜欢工作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玛丽亚˙泰科拉˙阿尔缇米希亚˙蒙特梭利(意大利语:Maria Tecla Artemisia Montessori)认为,孩子都有先天的“工作”欲望。现今流传甚广的“蒙特梭利”教学法,就是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在“工作”中学习。

蒙特梭利女士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工作”中自我完成的满足感甚至超越了游戏时的快乐。即便是有智能障碍的孩子,都具有这种“乐在工作”的先天特质!

这里所谓的“工作”,泛指所有肢体与大脑协调操作的事务。让孩子做家事是很棒的身心训练。了解以上三个重要观念之后,该采取什么方式引导孩子做家事呢?不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掌握以下重点。

把“做家事”和“美好感觉”联结在一起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快乐”!孩子喜欢“在一起”的感觉,不论做什么家事,一开始大人最好陪伴着一起做,一段时间后再慢慢减少陪伴次数。

这样以后,每当孩子做那件家事时会有种温馨的感觉,自然把家事和家人联系在一起,家事和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比起说道理给孩子听,孩子更能切身感受!

父母的态度、表达方式,避免用规定或是命令的语气才好。大人温和地坚持,让孩子快乐地扮演家中一份子的角色,快乐地承担着应尽的责任。

二、鼓励方式孩子收获更多

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愿意持续做家事,因此用物质做为鼓励,有的人支付零用钱,有的人送礼物,也有人利用某些活动或事情来作为交换。

这些鼓励方式可能在一开始会让孩子产生动力,然而建立在“奖励”上的快乐几次之后,一旦孩子对于那些“奖励”失去了兴趣,那么到时他也会对家事感到意兴阑珊。

再则,拿“礼物”来鼓励做家事,孩子的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上,这样失去了做家事的意义。那种自我完成的自信和满足,那种为他人付出的温馨和成就,孩子感受不到!

完成家事最好的奖励,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内心的感动。例如我们可以热切地对孩子说“谢谢你”,比起说“你好棒”,“谢谢你”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我很重要”、“我做得到”!

孩子完成家事后,大人要热情表示环境整齐清洁让人感觉舒适、开心!做完家事的结果,是“舒适享受”,也是“大家一起高兴”,这种内在的快乐感觉,就是做家事的最好奖励!

无形中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为别人付出”和“团体生活”的价值。

三、孩子不配合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家事怎么办呢?斥声责骂只会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对立。大人可以想个方式,先启动“快乐”感觉再接着做家事。

有时大人可以用轻松俏皮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若孩子情绪太糟了,就每隔5分钟在孩子面前“经过”,避免过度关注孩子情绪。温和坚定提醒他“休息时间”是有限制的。

所谓“休息时间”就是让孩子情绪缓和的时间,那段时间内为了转移注意力可以做爱做的事,例如看课外读物或听优美音乐等等。等孩子心情平和时,什么都好沟通了。

除了做家事以外,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运用这个方法就不需再费力催促,父母会轻松许多。

综上所述,即便您家中的孩子不再是“小”小孩,已是“大”小孩,或是“老”小孩,不论什么年龄层,都有机会养成做家事的习惯,全家一起快乐开心地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