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的女儿已经3岁了。这天,她回到家,发现家里的沙发又被画花了,她把女儿叫了过来,严肃地问到:
“妈妈已经说过,不能在沙发上画画的。你忘记了吗?”
“不是我,是爷爷画的~”女儿脱口而出说到。
西西一听就知道孩子明显是在撒谎,顿时又是生气又是着急:“孩子居然开始学会说谎了!人家说三岁见老,现在就会撒谎,以后长大了还得了!”
“诚实”是很重要的品德,宝宝如此“睁眼说瞎话”是教育亮红灯了吗?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就会说谎了?要如何正确应对孩子撒谎?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件事。
一、宝宝说谎,是教育出问题了吗?
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宽心,孩子说谎是完全正常的。根据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Kang Lee 的研究:
2岁的孩子中,已有30%会撒谎;到了3岁,撒谎率达到50%;4岁后,80%的孩子都会撒谎了;到7岁时,孩子们甚至可以说的很好,以至于父母通常都难以分辨真假了。
学龄前的宝宝开始撒谎,基本上跟道德无关,它是孩子心智发育的一个体现。
撒谎的年龄越小,甚至还被证明心智发育越快,因为从心理理论来讲,会撒谎的孩子也展现了她具备了更好的思考能力。
比如:肯定是懂得了规则的;能够区分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了解对方想听到什么的;更加要有精密的表达来掩盖,这些都是高阶的认知能力。
二、宝宝为什么要说谎,我们又改如何引导?
(1)不能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需要到5岁后,才慢慢可以区分“想象”和“现实”。在这之前,他常常对现实和幻想产生混淆,特别会把自己的想象当成事实,并“自以为是”地告诉他人。
比如说孩子明明不会滑冰,但却信誓旦旦地说自己有滑冰鞋,经常在滑冰场玩。实际上可能是他见过“滑冰”的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将内容描述出来是在表达自己喜欢滑冰。
爸爸妈妈这样做:既然谎言只是他丰富的想象力产生的,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宽松的氛围,去理解谎言背后真正的意思,帮助他区分幻想与现实,并做出正确的表达。
比如孩子说自己有滑冰鞋,经常去滑冰。你知道他在撒谎,可以这样告诉他:“我知道你很喜欢看别人滑冰,但你并没有滑冰鞋也没有真的玩过。你是不是自己也很想玩呢?那我们找个时间一起去试试吧!”
(2)自我保护或逃避责任
有时孩子为了自我保护才说谎,因为孩子有了强烈的不安才会害怕承认;或在以往的经验中,认识到承认或说实话的结果,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心中害怕。
就像文中开头提到的西西,一开始女儿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她的不悦,出于自我保护,下意识地说谎掩盖自己的行为。实际上,孩子是不想让你失望,更不希望自己被惩罚的。
爸爸妈妈这样做:将心比心,作为大人,我们也可能为了逃避惩罚或避免陷入麻烦而撒谎。所以,当宝宝故意撒谎时,不要着急指责和讲道理,而是应该通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来预防这种说谎。
比如:面对女儿的撒谎,西西可以这样说:“爷爷今天不在家,刚刚我问过奶奶了,她看见你画的了。沙发脏了,就不能坐了。我们一起把沙发擦擦干净。”
我们说出了事实和可以弥补错误的行为。没有生气指责,也没有贴道德标签。然后平静地帮助孩子一起整理,让孩子主动参与纠正错误。这给到孩子一个信息:犯错不可怕,但犯错后要负责任,要去弥补。
既然孩子撒谎,是因为害怕被惩罚,那么从一开始我们就让孩子明白,犯错后没有惩罚,只有承担,那我们就把孩子撒谎的动机扼杀了。
孩子用自己的行为来弥补错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才是真正的认错。反之,一味批评或指责宝宝说谎,这样反而会加深他对这种行为的印象,还可能弄巧成拙,使他产生逆反心理。
只有孩子觉得我们可以对他们的错误做出平静的反应,并且理解和尊重他们时,他们才有可能重视诚实。
(3)模仿行为
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所以他的行为举止最有可能受到爸爸妈妈及其他照顾孩子的家里人的影响:如果父母习惯说谎,那么宝宝就会将说谎理解成是正确的行为并且很快就可以学会。
爸爸妈妈这样做:言传身教很重要,大人要以身作则,在宝宝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宝宝面前对别人说谎,更不要对宝宝说谎,做到言而有信。
尤其是在你遇到犯错的时候,可以在孩子面前大方地面对错误,告诉孩子“犯错不可怕、逃避也是本能,但是能改错、能承担责任更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面对学龄前宝宝的撒谎行为,我们要理解孩子智能的发展是在道德的发展之前的,不必过于紧张更不要给孩子贴道德标签,认为他是“坏孩子”、“小骗子”。
当然理解也不代表纵容,正因为理解,我们才能更有策略地应对。要知道这个阶段,家长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是否真的有撒谎的习惯。
如果我们通过简单粗暴的打骂指责来禁止孩子撒谎,那今后孩子撒谎的可能性反而会很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犯错不可怕,敢于承认,勇于承担更可贵。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