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儿童饮食黑名单”靠谱吗?

作者:小小邓的早餐 08-09阅读:4687次

"

哪些“儿童饮食黑名单”靠谱吗?

曾有媒体刊登:“2016年10月以来某儿童医院已收治11名“蚕豆病”患儿,孩子吃蚕豆后,全身发黄,小便酱油色,严重者可能引发全身脏器衰竭,甚至死亡!孩子的消化、呼吸、免疫等系统尚未发育好,有些食物不能吃!”由此,引出儿童饮食黑名单,按儿童年龄列出8类食物千万别给孩子吃。真的靠谱吗?

1. 蜂蜜

报道: 1岁以内别吃蜂蜜

观点分析:基本靠谱 但有错误

报道中提到,蜂蜜“往往含有梭状肉毒芽孢,可引起幼儿肉毒杆菌病”表述不够恰当。蜂蜜可能会含有梭状肉毒芽孢的污染,并非往往含有梭状肉毒芽孢。可导致婴儿感染肉毒梭菌,1岁以内的孩子属于婴儿,1~3岁属于幼儿。从专业上来讲,不是“肉毒杆菌病”,而是肉毒杆菌中毒或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蜂蜜可能会含有肉毒杆菌芽孢:

(1)蜂蜜在酿造、运输过程中,可能受到肉毒杆菌芽孢的污染,因为蜜蜂在采取花粉过程中有可能把被肉毒杆菌芽孢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

(2)肉毒杆菌芽孢适应能力很强,在100℃的高温下仍然可以存活。国外曾多次报道,婴儿因为食用蜂蜜导致肉毒毒素中毒的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最早是197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报道。

1岁以内的婴儿吃了了蜂蜜可能中毒:

由于婴儿,尤其是小于6个月的婴儿,肠道菌群不够完善,肉毒杆菌芽孢容易在肠道中发芽,产生毒素,从而引起中毒。1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建立了正常的肠道菌群,不利于肉毒杆菌芽孢的发芽及产生毒素。婴儿出现肉毒杆菌中毒症状,常包括便秘、头颈部肌肉软弱,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全身肌张力减退,可以持续8周以上。严重的可因呼吸麻痹而猝死。 因此,为了宝宝的安全,1岁以内婴儿不应食用天然蜂蜜。

2. 牛奶

报道: 2岁以内不能喂牛奶

观点分析:不够靠谱

美国儿科学会、香港卫生署等,均建议1岁以后的幼儿可以直接选用牛奶。他们认为,1岁以后的幼儿,奶类不再是主要的饮食。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则建议:对于1~3岁幼儿,可继续给予母乳喂养直到 2 岁 (24 月龄),或每日给予不少于相当于350mL 液体奶的幼儿配方奶粉,但是不宜直接喂给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或大豆蛋白粉等。

婴幼儿配方奶是在牛奶或羊奶的基础上,尽可能模仿母乳的构成,调整蛋白质的构成及其他营养素含量以满足婴儿需要,增加了牛磺酸和肉碱以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 DHA、ARA,使脂肪酸的构成更接近母乳;调整钙、磷比例,强化了铁、锌,维生素 A、维生素 D、维生素 K等。

因此,1岁以后的宝宝,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不再继续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配方奶,尤其是挑食偏食的孩子,以及饮食结构仍然以奶为主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1岁以后的孩子不能进食普通牛奶。对于饮食良好或者不肯定接受配方奶粉但愿意接受普通牛奶的,完全可以选择普通牛奶如鲜奶、纯奶或酸奶。

3. 易过敏的水果

报道:3岁前别吃易过敏的水果?

观点分析:不靠谱

物过敏只是少数有过敏体质者对一种或几种食物过敏反应。尤其对鱼、虾、蛋、奶、坚果等过敏,同样部分水果也会过敏。患者一般会出现嘴唇红肿、口腔水肿、皮肤起疹子、腹泻或呕吐等。例如,菠萝中含有菠萝蛋白酶,一些对菠萝过敏的人食用菠萝后可能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全身发痒、皮肤潮红,四肢及口、舌发麻;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然而,对水果过敏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吃水果是否会过敏,对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及儿童往往没有年龄界限,谈不上3岁前还是3岁后。

4. 糖果、话梅

报道:4岁前别吃糖果、话梅?

观点分析:基本靠谱 尽量控制

相信稍微关注新闻的人都清楚,糖果、话梅属于大颗粒状食物,儿童食用很容易出现卡喉、窒息,而且这并不仅仅限于4岁以下的儿童才会出现,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都应注意。

“其次,糖果、话梅,都属于人工加工过的食品,含有很多糖分或者盐分,以及食品添加剂,即使是成人,也要少吃。”郎医师说道,“孩子的牙齿还处于成长期,含糖量高的食物更容易增加孩子的龋齿风险。”

此外,过多的甜食,也容易使宝宝的胃口受到影响,因为吃了糖,宝宝就什么也不想吃了,妨碍宝宝吃健康的食物。

所以,无论哪个年龄的孩子,都还是少让他们吃糖果吧!

5. 海鲜

报道:5岁前别吃螃蟹等海鲜?

观点分析:不靠谱

海鲜能提供给孩子们丰富的蛋白质和优质的DHA,大型鱼类可能还有汞污染的危险,但对于湖蟹、河虾等水产品,完全不用担心此类风险,好吃还营养。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能让孩子接触丰富的食物种类,渐渐适应食物,养成不挑食的习惯。郎医师提到,北美国家家长育儿有一个方法:在孩子6个月开始辅食时,就逐步添加肉、菜、谷物、水果(种类顺序不分先后)等多种类食物,在遇到过敏的食物时,立即暂停这种食物,并继续尝试其他食物。

而如果仅仅是担心过敏,而禁止食用该种食物,就有矫枉过正之嫌。

6. 喝茶

报道:6岁以内别喝茶?

观点分析:不够靠谱

报道认为,不给6岁以内孩子喝茶的理由:1、茶中含有的咖啡因等可导致中枢系统兴奋,影响睡眠;2、茶中的鞣酸可引起消化道黏膜收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凝块,影响营养吸收,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下降;3、鞣酸可妨碍铁的吸收,引起贫血。

流行病学和人体试验尚未发现喝茶能造成人体钙、铁、锌等矿物质缺乏的问题。研究证明,只有把铁补充剂同茶水一起服用时,或者富含非血红素铁的食物同茶水一起食用时,才会造成铁的吸收率降低。而茶只会影响到“非血红素铁”的吸收,肉类中的血红素铁是则完全不受影响。

鞣酸能与蛋白质形成沉淀,但“茶中的鞣酸可引起消化道黏膜收缩,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凝块,影响营养吸收,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的说法证据不足。相反,有研究表明,喝茶能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茶叶中含有氟,能预防龋齿;茶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钾、镁、茶多酚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茶叶中的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儿童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咖啡因较为敏感,特别是睡前饮茶可使儿童兴奋、影响睡眠。所以不建议喝浓茶、过量饮茶以及睡前饮茶。6岁以内别喝茶的说法并不妥当,但考虑到茶含有咖啡因等,不建议给婴儿来喝茶,乳母最好也不要喝茶或咖啡。对茶中的咖啡因敏感的部分人群,喝茶之后会影响睡眠,也需要谨慎选择茶水。

7. 功能性饮料

报道:7岁前别喝功能性饮料?

观点分析:不够靠谱

何谓功能性饮料?《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中将功能性饮料定义为: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大类。

功能性饮料只适合特定人群或特定条件下饮用,来补充水、能量和电解质等。功能性饮料一般会含有纯糖,不管是7岁前的儿童,还是7岁后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不宜常规选择功能性饮料作为日常饮品,可以选用白开水、矿泉水等。

8. 蚕豆

报道:8岁前别吃蚕豆

观点分析:不靠谱

蚕豆病,通常是由于进食蚕豆、蚕豆制品或母亲食用蚕豆后哺乳婴幼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血管内溶血性贫血疾病,该病发病后多为儿科急危重症。蚕豆诱发溶血的机制可能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腺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相关。蚕豆病为不完全性显性遗传疾病,故男性发病居多。

蚕豆病的前提是存在遗传缺陷,如果存在葡萄糖-6-磷酸激酶(G-6-PD)的缺陷人,进食蚕豆、蚕豆制品等食物后,就有可能会发生蚕豆病。普通人群进食蚕豆后则不会发生蚕豆病。

(2)蚕豆病的临床表现

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有疲倦、微热、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蚕豆摄入可有多种途径,进食生熟、干鲜蚕豆及蚕豆制品,吸入蚕豆花粉均可诱发本病,乳母进食蚕豆后哺乳也可引起婴儿发病。缺陷的儿童吃蚕豆后并不是全都发病。

(3)病案分析:某医院收治73例小儿蚕豆病

A. 发病诱因分析:

食用新鲜蚕豆64例,食用蚕豆粉丝3例,食用干蚕豆2例,母亲食用蚕豆后哺乳2例,食用蚕豆面条1例,食用蚕豆酱油1 例。

B. 症状分析:

73例均先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酱油样、葡萄酒样或浓茶样小便;68例合并口唇、睑结膜苍白;56例合并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55例合并发热,最高体温39.2°C。59例精神萎靡,2例深昏述。

C. 结果:

14例痊愈出院,57例好转出院,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因此,蚕豆病属于遗传缺陷,具有家族性,一旦有蚕豆病,婴儿期通过乳母进食蚕豆以后就可能会发病,没有8岁前或8岁后的年龄限制。有蚕豆病患儿,进食新鲜的蚕豆可能会发病,吃蚕豆制品等也可能会发病。所以,日报所谓的“八岁前别吃蚕豆”显然不够靠谱!

综合分析,媒体用儿童年龄凑数出来的“儿童饮食黑名单”并不那么靠谱。来个1~8岁年龄,无非就是为了凑数字,这种做法不可取,不免会误导不少人。

▼更多辅食点击文件夹查看 ▼

哪些“儿童饮食黑名单”靠谱吗?

哪些“儿童饮食黑名单”靠谱吗?

因头条号不能自动链接公众号的文章,想查看辅食做法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小小邓日食记”,回复合集查看所有辅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