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以前错过孩子智能几个关键期,父母再弥补不光费钱还心力憔悴!

作者:家有男孩 08-06阅读:4098次

家教智慧

【许多家长的留言都很中肯,也会提出一些非常真实的问题,我这里结合自己在陪伴儿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聊一些做法,不一定完全适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就算做个参考吧。欢迎各位父母提供独家养娃秘籍,互动起来。】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提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户住在路边两层楼房里的孩子,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怕孩子走到路边出事,就把这个孩子关在楼上,天天坐在床上看电视。结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个孩子明显比其他孩子慢,不管是思维还是动作协调性都差很多。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遗憾的案例,也没有他人事先可以干预(本来就不知情,即使知情了,对于教育问题旁人又不能代劳,仅仅指出还是不够的。)

事实上,遗传是影响孩子智商的重要因素,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父母的有意识培养,哪怕只是玩捉迷藏、拼积木等简单的游戏,都有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作用。

亚拉巴马大学心理学教授克雷格.雷米等人的一项长期研究对此提供了有力证据。

他们在一个贫民区跟踪观察了两组孩子,他们被观察的起始年龄是4个月大的时候:其中一组在教育中心,那里有老师教他们做游戏和唱歌;另一组在家庭由祖辈代养(当地真实的情况),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到学龄前期,第一组儿童的智商比第二组高10—20分。到15岁时,第一组孩子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均高于第二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雷米说,是早期教育促进了大脑发育。

婴儿出生时便有几十亿个脑细胞,称为神经元。

有的神经元在孩子出生前就彼此相连,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动。另外的神经元则在后天经历各种场景刺激后才能相通。孩子发育时,神经元形成的突起为彼此的联系和指挥生理活动铺平道路。例如,眼部神经元的突起延及大脑视觉皮质,可“翻译”眼之所见,并经其他神经元突起的联系,指挥人对所见之物作出反应。这类经历每重复一次,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被加强和巩固一次。婴儿0—2岁时,脑细胞发育迅速,神经元联系剧增。到2岁时,脑细胞之间已有300多万亿条联系。

同时,错过了最佳链接期的神经元,如果得不到刺激,未能彼此连接、未经使用的脑细胞则被暂时“闲置”。

那么,婴儿2岁以前错过了促进某些脑细胞发育的机会,是否会终生有智力障碍呢?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错过最佳发展期不会永久损害,但后期的弥补显然会更要花费心思,就像一台闲置不用的车,再次上路前至少打扫打扫,换点机油,测测胎压之类的工作。这得花点时间,至于能不能启动还要看电瓶的质量。如果类比到孩子教育上,就是这个孩子内在的这种生命活力因为长久的闲置会不会也变得微弱,有些孩子因为跟不上节奏就会自暴自弃,或者情绪失控,这些情况都是有的。

脑细胞联系的建立在整个儿童期都很频繁,所以依然有大量的机会促进它。父母在整个儿童期对孩子智力的开发,都会有成效的,但最好不要错过每个智能最关键的时期。

最后,提供一个各年龄段孩子天赋能力的关键期参考

【关键期1】0—1岁,声音辨别关键期(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出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后就具有对不同声音的辨别力)

【关键期2】0—2岁,动作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3】1—3岁,口语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4】2—4岁,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5】1—5岁,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原创不易,如果觉得有收获,欢迎自由打赏鼓励,算尊重创作,其实为您省了不少大钱啊,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