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平时不督促孩子养成这10个习惯,孩子考低分也顺理成章!

作者:家有男孩 10-10阅读:831次

家教智慧

许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敏感,分数有了变化就会情绪起落,但实际上孩子的测试分数是他学习习惯的副产品,如果只盯着分数,而没有日常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那是本末倒置的。

经常有父母留言:“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爸爸妈妈都会觉得非常苦恼,明明在一个地方学习,为什么别的孩子成绩这么好,自己孩子的成绩就一直无法提高。”为啥同一个老师教,教同一个内容,结果测试下来分数差距很大,这个差距就是看不见的学习习惯的差距。而所谓的优秀生和学困生,除了个别在智力因素上的差异之外,在我们的教育经验里绝大部分的差异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差异。

如果孩子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的话,那么成绩也会慢慢变好的。究竟有哪些好的习惯呢?

好,闲话不说,上干货啦!

1.尊重欣赏老师

每一个新学期,老师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老师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要学会适应学生。学生也要学会更快地适应老师,尊敬老师,认同老师的教育理念(极个别低水平的老师不在此列),这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第一步。有些学生换了老师之后,抗拒、抵触,最终损失的还是自己,要知道每一个老师都是有他自己独立的教学风格和执教思路,孩子要及时适应新老师的教学理念,欣赏新老师的风格。

2.提前预习习惯

老师只是你的领路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具体的学习还是要孩子自己去进行,去领悟。

平时进行提前预习不但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在预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的话,不妨记下来,然后在第二天老师讲课的时候就重点听一下,这样更具有针对性。

3.专心听讲习惯

上课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课间及时和老师、同学交流,专心听讲是学习有效的基础。有的孩子很聪明,但听课不专注,丢三落四,仗着小聪明可以混一段时间,好像成绩不太差。但因为习惯没有养好,以后上了中学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到那时就晚了。

4.认真观察习惯

学会观察,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也要积极思考,注意一些小细节,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尤其是一些涉及操作的内容,如果观察力不行,或者态度不认真,没有这个习惯,那么,这个内容一定是掌握不好。

5.乐于提出问题习惯

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在听课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问老师。这样更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要知道进步往往就是在一个个疑问中出现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需要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困惑表述出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6.互相切磋琢磨习惯

遇到问题时,如果老师不在的话,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互相学习,这样更能学到知识。互相合作交流是未来社会必须的一个素养,孩子要学会在团队里面的生活,有些时候可以做老师,讲给别人听,有些时候要做学生,请教其他孩子,这样一个过程给孩子带来真实的学习体验,越早养成习惯越有收获。

7.单独做作业习惯

之所以让孩子做作业,就是为了让孩子更能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在做作业的时候也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年级的家长更要给孩子独立作业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这个作业有时候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能是读一段话,说几句诗歌,模拟一段对话等等,都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父母只是配合,不能越殂代疱。养成独立作业习惯的孩子对他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8.学会仔细审题习惯

做题时要仔细认真,准确把握每个知识要点,另外在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培养其自我纠正的能力。仔细审题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有的孩子连要求都来不及看,就匆匆下笔做,往往会失误。这个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9.复习归纳习惯

复习主要是为了能够巩固自己所学,加强记忆,这样就能够把零碎的知识汇总到一起,然后就可以把所学整个融合到一起。无论是做题还是学习都要学会反思,在遇到错误之后,要仔细思考犯错的原因,这样才更能够培养求异思维与放散。就算做错了,也要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果的,然后不断完善自己。

10.整理错题集习惯

准备好一本错题本,把自己不懂或是容易弄错的地方全部整理好,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错题放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印象,掌握所学知识。这个习惯在孩子三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应该对他后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这里罗列10个可操作的习惯供你参考,好习惯还有许多,罗列不完的。当然,也不是要求孩子把罗列的习惯全部养成(能全部养成当然是绝对牛人,学霸一类的),但至少要尽可能多的养成,这也是父母对孩子生命质量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平时督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好分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平时放任不管,看到分数不行就责骂孩子,那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我们一起思考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