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孩子的妈,还睡什么觉?全靠一口仙气吊着”——这并不是一句玩笑。
为人母以后,很多女性朋友就过上了昼夜不分的日子,连一觉睡到天明都成了奢望。
美国的一位年轻妈妈因丈夫在外工作,要一个人带3个孩子,为展示自己稀缺的睡眠,她录下了晚上睡觉的画面:一整晚都她被3个孩子不停弄醒,立刻起身哄抱。被折腾一晚后第二天又要打起精神继续陪伴照料孩子。
从躺在床上起就没休息过
让自己有充足的睡眠,前提是宝宝能安安稳稳地睡着,不昼夜颠倒。然而一些不太正确的哄睡方法会让宝宝越睡越短,容易惊醒,从而使妈妈陷入越照顾越累的境地。
这6个哄睡误区,你遇到过吗?
1.让宝宝含着乳头或奶嘴睡有的宝宝睡觉时非得含着妈妈的乳头或奶嘴才会更安分,同时也更容易入睡,但有很多问题:宝宝醒来后就会下意识地吮吸乳头找奶吃,频繁进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口腔卫生;宝宝的嘴被奶嘴堵住,呼吸不畅后睡眠质量自然下降。
2.睡眠环境过于安静一般情况下,3-4个月的宝宝就能学会“抗干扰”了,像家人的走动、叠被子、轻声翻东西这些自然的噪声是不会影响孩宝宝的。很多家长营造过于安静的睡眠环境,反而让宝宝一有风吹草动就无法入睡。
3.哼歌哄宝宝睡觉妈妈的睡前摇篮曲表达着对孩子的爱,让如果宝宝只有听到哼唱声才能安然入梦就要注意了。要锻炼孩子自行入睡,及醒来之后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如果只能依靠摇晃、哼唱或喂食等办法,长此以往对宝宝和父母都是负担。
4.白天睡太久研究证实,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而且注意力和记忆力都相对较差。缺乏夜间睡眠还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如果宝宝白天睡得过多,家长可以通过玩耍等方法克服“黑白颠倒”。
5.睡觉亮着灯有的家长为了照看孩子,连夜里都不关灯。但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生物钟会被打乱,不但睡眠时间缩短,生长激素分泌也可能受到干扰,最后导致个子长不高。
6.让宝宝趴着睡一些家长喜欢让孩子趴着睡,觉得这种睡姿更安稳,更有安全感。但实际上这种姿势问题多多:孩子的口鼻等最易受阻塞,甚至导致猝死;还可能使肠胃等消化器官受压迫而引发消化不良。
掌握这6个原则,父母宝宝都安心
1.良好的睡眠环境=室温20℃-25℃+湿度60%-70%温度过高,宝宝会烦躁不安;温度过低,宝宝会被冻醒;空气过于干燥,宝宝的鼻腔容易变干堵塞。
很多父母怕宝宝冬天踢被子受凉,常给宝宝盖厚被子,但宝宝被太厚的东西包裹,难以放松,会有呼吸不畅、夜惊的情况,用该用宽松的纯棉内衣和睡袋进行代替。
2.最佳入睡时间=晚9点左右有时候宝宝“夜猫子”,纯粹是因为父母爱熬夜。影响身高的生长激素在夜间10点至凌晨1点分泌最旺盛,9点入睡可以为深度睡眠做准备,睡得太晚就会直接影响宝宝长个子。
3.充足的睡眠时长=10小时以上1岁以内的宝宝大概要睡18~20个小时,在长大的过程中睡眠不断缩短,但每天至少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睡眠充足的孩子更有活力,情绪和食欲也会比缺睡的孩子好一些。
4.关灯睡觉,保护睡眠和视力临睡前不宜让宝宝再接触电视、ipad、闪光玩具等物品,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会不易入睡。父母要让宝宝了解睡眠的程序,营造合理的、宁静的睡眠环境,培养宝宝的睡眠情绪,让宝宝知道洗完澡、听了故事或者关了灯,自己就该睡觉了。
5.尿尿顺其自然有的家长为了让宝宝避免尿床,摆脱纸尿裤,总是到了时间就把宝宝弄醒把尿,这样反而会使宝宝对排尿产生紧张心理,不利于培养有规律的排尿习惯。为了防止宝宝尿床,可以选择高吸水性的纸尿裤,保持整晚干爽。
6.适当与宝宝分床新生儿在出生后 6个月后 1岁之前,应该与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但最好睡在自己的“地盘”。一岁之后可以试着与父母分房睡,帮助宝宝建立更加健康的睡眠。宝宝总与父母同睡会过于依赖父母导致夜醒次数较多,同样,父母翻身或呼吸也会对宝宝健康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