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来说,培养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如父母所愿,或许是做法不对,或许是细节处理得不够恰当,但这些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怎么来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
(一)孩子缺乏爱心的表现1.不知道什么是爱,对爱充满了无知。不懂得热爱生活。
2.不知道怎样表达爱,甚至拒绝表达。不会爱他人,始终以冷漠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人和事。
3.不屑于爱这个社会,对社会充满敌意与报复心理。总觉得别人对自已不够关心、不够好。
4.不知道爱父母,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不懂得对生命要有所感恩,不知道谢谢父母哺育了自己。
5.不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只知道自己的需求才最重要。不知道为别人付出,只知道不停地向别人索取。不会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不去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
(二)教孩子学会关心爱护别人一位儿童教育家说: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已,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只管耕耘不同收获的父母之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教育孩子同情人、关心人体贴人爱护人,给人以真诚的爱,使其成为有同情心、富有人情味的人。
1.不要让孩子成为家里的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事务,不劳动者不得食。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苦和养育之情,体会爱的付出。
2.促进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x x事”、“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夫妻之间相互关爱、体贴,并尊重和孝敬长辈。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3.向孩子示弱,让孩子回爱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这一点,你小小的孩子是乐于充当你的保护者的。如果停电时,你拉住孩子的手告诉他你很害怕,那么孩子一定会故作 勇敢地抱着你:“妈妈不要怕,我来保护你!”示弱就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万能的,让孩子由被爱向施爱转化,从感激父母、牵挂父母,到想为父母做事,回爱父母,形成健康、完整的爱的循环。
4.及时让孩子感受关爱他人的愉快体验
有些孩子本来很有爱心,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可是.却经常得到消极的结果,比如没人对他说谢谢,自己喜欢的东西总也得不到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一种*H0设好报”的感觉,索性以后就不再这样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行为。譬如, 给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进一步强化孩子关爱他人的动机,让孩子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关爱他人的行为。
5.创造机会,巩固孩子的关爱品质
如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再加上单元式的住房特点,孩子除了和自己的父母祖辈们相处外,几乎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伙伴相处,因而他们]的关爱对象只有父母长辈,范围狭小。所以做父母的应该积极地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提供与其他人相处的机会,比如和同龄或是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们相处。孩子在和他们相处中,就会有很多学习关爱和关爱他人的机会。
爸爸、妈妈应该明白,爱孩子不是只要让他吃好、睡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还要让孩子心存爱意,关心父母和他人。教会孩子学会关爱亲人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家长多用心,在平时生活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多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多提醒孩子,多给孩子讲道理,就可以让孩子顺其自然养成好习惯。
今天就先给大家分享这些,我会在下一篇文章继续为大家分享,如果您有任何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您评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