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二胎顾虑多?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为养娃减负

作者:三角坝网 02-05阅读:1591次

原标题

一边是兴奋,一边是累,想生二孩顾虑多

要为养娃减减负

姚雯/漫画

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就如这正在抬起的停车杆,给予了父母们“进场”的机会。期待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措施尽快跟上,让全面二孩政策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从2016年1月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起算,至今已满两年。根据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均下降。从孩次结构看,二孩出生占比进一步提高,达到5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一孩出生占比42%,下降5个百分点。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是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来,二孩出生数首次超过一孩出生数。十年履职,名字始终与二孩紧密相连的他仍记得,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学校大门口门卫通知他,说这里放了好多束鲜花,都是送给你的,还有一些明信片。当时他想,母亲节怎么会有人送我鲜花?看了明信片才明白,当时二孩还没有放开,这些鲜花都是渴望生二孩的百姓寄来的,感谢他一直关注二孩问题,希望他继续呼吁,不要放弃。

如今,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两年,贺优琳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效果”,很多人不生二孩,甚至连一孩都不生。“因为同样的家庭,同样的收入,养一个孩子和养两个孩子,家庭的负担完全不同。”贺优琳说,因此,2016年、2017年我连续两年提出建议,为了真正实现全面二孩,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孩子生了住哪儿、怎么照顾、吃什么、健康问题怎么处理、上学怎么解决、户籍归哪儿、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满足。”在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细数老百姓对于生育的近期和中长远顾虑。大家呼吁,大力完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综合配套措施。

如何提供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妈妈的身体状况,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健康程度。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高龄孕妇增多,婴儿缺陷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趋势。

加强孕前产前检查,是降低这一风险的直接手段和有效手段。针对高龄孕产妇健康检查方面,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妇科二区主任吴娟在分组讨论时说,目前医保主要负担孕产妇住院分娩时的费用。“但一次怀孕生子,不仅仅是住院分娩这短短的几天,还包括孕前准备、十个月妊娠以及产后42天。”她说,这些费用大部分在门诊产生,不能享受医保报销。如妊娠期特有的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对孕妇的威胁都很大。她们需要及时接受各种检查,及早干预、治疗。但因为检查没有被纳入医保,有一些孕妇考虑费用问题,怀着侥幸心理不去检查,容易酿成日后的悲剧。吴娟说,如果能将生育全程都纳入医保,将大大地保护孕产妇及初生儿安全,避免家庭悲剧。

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林敏则就此建议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强化产前指导和诊断能力。“三级医院就那么几所,接纳能力就那么大,肯定不可能满足每位妈妈的需求。”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建议在全省层面,由政府主导编制分层级诊断手册,让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统一接受规培,让孕妇得到应有的保障。

近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让大小医院的儿科忙碌起来。“孩子生病,全家出动”,医院儿科供需矛盾,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张翠梅感慨说,二孩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但儿科医生的流失日益严重。张翠梅认为,收入低、风险大、责任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医生从业的意愿。要想引进和留住儿科医生,关键在于提升薪酬水平、社会评价和职业保障。政府既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还要在精神层面、社会地位层面加强关爱,让儿科医生有职业归属感。福建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儿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高建华建议鼓励省内医学本科院校增设儿科学、精神医学等紧缺专业。

如何提供更可靠的托幼服务?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1岁至3岁婴幼儿托幼服务状况已经成为关乎婴幼儿成长、父母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政策尚不完善,尤其是具体可执行的文件较为缺乏。目前婴幼儿托幼服务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完善婴幼儿福利政策、发展质优价廉的公共托幼服务,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促进家庭和谐的必要举措。”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赵丽君建议,应规范托幼服务标准,并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托幼服务模式。

赵丽君建议,加强对3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服务的财政支持。鉴于托幼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引导和调控婴幼儿教育市场正常运行,实现婴幼儿教育福利最大化。整合资源,鼓励多元托幼服务模式,通过鼓励企业办园和民办园开设3岁以下托幼班,效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立政府主导的社区托幼试点。

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广东省佛山市政协委员李惠蓉带来了《关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完善我市儿童公共服务建议》。提出政府应加强早教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尽快出台早教机构管理办法,明确早教机构的主管部门,将早教机构审批纳入部门管理范畴。可以采取让公办园教师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结对帮扶、跟班、带教等形式,围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教师保教工作、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教科研等方面,促进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转变观念,提高保教管理水平。

二孩政策经历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三个阶段,其中“双独二孩”的这批孩子,将在2018年进入小学。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学龄儿童增加造成师资力量缺口,另一方面二孩政策本身对教师队伍也带来了冲击。广东省人大代表、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刘燕认为,在关注学前教育之余,也应未雨绸缪、通盘考量,及早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和师资需求作出规划。

山西省人大代表、晋中市寿阳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员张爱玲也认为,二孩政策使得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基础教育应紧跟二孩政策步伐,做出相应变化。作为桐城实验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安徽省人大代表程艮凤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了二孩,几年后就会面临上幼儿园、上小学,确实让我们意识到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其中师资力量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程艮凤介绍说,以桐城市为例,仅2017年就招聘了六七十名幼师,义务教育阶段,则通过“县管校聘”制度,加强教师在学校之间的流动。今年,仍会有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上划”到城区学校,解决城区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

妈妈的担心谁能懂?

二孩时代已经来临,生还是不生,这对于当妈的来说,考虑的问题和面对的困难远远比当爹的多得多。产假短,补助少,幼托服务聊胜于无,这些足够让一个妈妈选择放弃。在今年1月底举行的福建省两会期间,多名省人大代表共同为二孩妈妈和准二孩妈妈发声。

福建省人大代表林榕琴提出,多数妈妈在产假过后就要回归单位,照料负担沉重,还可能面对着职场的隐性歧视。她建议,产假结束后,允许给女性提供一年的停薪留职哺乳与育儿假,让女性自主选择要不要休这个假。

婴幼儿需要妈妈的照顾,更需要陪伴。福建省人大代表徐平东建议,探索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试点,女职工在享受生育产假以后至孩子三岁之前可以申请停薪留职,让女职工安心在家养育婴幼儿,促进孩子心理及智力的健康发展。

经济负担也是准妈妈们在二孩前却步的因素之一。徐平东提出,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建设“三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工程”,加大对婴幼儿养育的投入,针对符合生育政策的儿童提高补助标准,降低养育二孩成本。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走进崇高研究院副院长廖理纯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建议为二孩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

廖理纯委员表示,国际上对多孩家庭在个人所得税上是区别对待的,其主要的做法是对多孩家庭进行一定的税额扣除,扣除的数额大致与生养孩子的费用相当。由此建议,税务部门应就二孩家庭制定减低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和额度,可以按照先征后退的方式,年底由二孩家庭提出申请,之后由税务部门按照规定返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孙晓梅亦提出建议,对生育二孩的家庭发放生育津贴,给予个人所得税减免。她建议,应为二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除了发放生育津贴外,还应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优惠政策上,向生育二孩的家庭倾斜;对生育二孩的家庭提供额外医疗保险待遇;对二孩家庭给予孩子在上大学阶段的教育费用减免;为二孩母亲提供更为宽松优惠的产假制度和生育保险金制度;尽可能减少孕妇,尤其是高龄孕妇的工作时间。

放开二孩生育后政策保障应跟上

贺优琳

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加未来劳动力的供给和缓解老年扶养负担。

但目前全面二孩遇冷情况令人忧心。即便是出现的生育高峰现象也是暂时的,主要是大龄妇女在挤“末班车”。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从2016年4月开始历时半年,开展了“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调查。范围包括北京、辽宁等10省(区、市)的0岁到15岁儿童的父母。调查结果显示,有生育二孩意愿的为20.5%,不想生育二孩的比例为53.3%,即一半以上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据预测,我国两年后又将进入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至2050年,中国人口将极为被动。

放开全面二孩后,城市育龄女性应该是生育二孩的主力军,但80%的父母在考虑是否生育二孩时首先是考虑公共服务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孩子入园、升学的情况”“婴幼儿用品质量”“生活地区环境状况”“孩子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70%左右的父母认为,“母亲的精力”“家庭经济状况”“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有人帮助照料”“父亲的精力”等家庭状况也是影响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

二孩政策如果想要取得更好效果,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适当调整政策,全面完善配套制度,建立“生育绿色通道”和“生二孩光荣”的社会氛围。

一、建议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生育的孩子不仅是家庭人,更是国家人;养育下一代不仅仅是家庭的事情,不仅仅是父母的事情,而是国家,是各级政府,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责任。比如减免个人所得税、生育一条龙检查费,提高医疗报销、教育补助的标准,甚至补助奶粉钱,借此可以减少生育的成本负担,减轻生二孩的家庭经济负担,增加民众生育意愿。

二、建议保障女方各种福利,延长男方产假。虽然延长和保障职业女性生育前后的产假和相关待遇,但是对于很多职业女性尤其是已经生育过一孩的女性来说,由于所处的就职环境不同,生育二孩和工作事业依然是她们纠结的一道选择题。所以当女性去生孩子的时候,应该给各单位一些补贴,以政策支持的方式,去缓解女性生二孩之后造成各方面的人员紧缺等。

三、完善整个社会的配套服务。例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婴幼儿提供优惠甚至免费的身体检查,推动2至3岁托幼机构建设,鼓励符合标准的民办企业建设托幼机构,等等。要鼓励各地组建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远程会诊,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解决2016年以来我国大城市医疗机构产科“一床难求”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办好学前教育,提高教育的投入,把幼儿园纳入公立教育,实行12年义务教育,降低养育成本,形成以公办为主体,政府主导,少量高端民办为辅助的学前教育体系。同时提高学前教育实际水平,加大力度办好幼儿园、小学,使父母们无后顾之忧。

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养老压力迫在眉睫。政策虽好,可真正生育二孩时,大家需要越过的门槛也是一个接一个,希望政府担起更大的责任,真正实现全面二孩。

(作者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

转自:检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