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昱鲲
“又没考好?你再这么下去,一辈子扫大街!”
“你一定要努力啊,我和你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我们所有的希望就都在你一个人身上。”
(电视剧《虎妈猫爸》片断)
“你怎么每次都不能考第一啊,我告诉你,如果你下次再考不到第一,我就把你送到狼窝,让疯狼来教你。”
“妈妈和你说句话,我希望你可以记住一辈子:这个世界上除了家里人,没有人会纵容你,不会因为你可怜,不会因为你长得漂亮一点儿,就迁就你,这个世界很残酷。”
焦虑是人类正常的一种情绪。当你担心一件坏事要发生时,你应该感到焦虑。问题是,我们经常过度焦虑,对于野猫,产生面对老虎时的焦虑,做出了老虎来袭时的反应,那其实反而对于自己的生活是不利的,不仅让你心情不好、健康变差,而且会做出蠢事来。
如果我们经常用前面那些话,用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或者夸张的危险激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孩子就容易变得过度焦虑(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你想让孩子在焦虑的驱使之下好好学习,但很可能最后是孩子太焦虑了,根本学不进去。
过度焦虑的孩子背后往往是过度焦虑的家长
像《虎妈猫爸》中的那个虎妈,从小就是被父亲用激发焦虑的方法抚养大的,所以她是真心相信世界很残酷、不得第一就等于失败,所以她会为孩子的所有事情焦虑,她必须要早日让孩子适应现实、准备战斗。
但是她说得有道理吗?难道她女儿这一生中,除了家人,就不会交到真心的朋友,有可以无话不说的闺蜜?难道所有的老师就只是为了赚她的学费,而对她一点儿感情都没有?难道她在工作单位遇到的所有人都只是冷冰冰的职业关系,而不会形成私下的好友关系?她经常这样说,激发女儿过多的焦虑,会使女儿将来不敢相信别人,不敢接受别人的善意。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故意给孩子过多压力。“你一定要努力啊,我们全家的希望都在你一个人身上”,家长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而其实激发的却是孩子的焦虑。
事实上,我们不仅不能激发孩子的焦虑,当你发现孩子出现焦虑的迹象时,还要帮他应对。
注意,我说的是应对,而不是消除。因为就像前面说的,焦虑本身是正常的,如果孩子面临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比如第一次上幼儿园,或者一件他以前有不愉快经历的事,比如上学路上有条狗以前冲他吼过,那他应该感到焦虑。
这时候,你不要责怪孩子:“怎么这么胆小?”“来,乐观一点儿!”也不要为了让他不焦虑,就急着用虚假的希望安慰他:“放心吧,幼儿园里每个小朋友都会喜欢你的。”“没关系,今天那只狗说不定不在呢。”你首先还是要接受他的焦虑:“嗯,你有点儿担心吗?”“对,上次这条路上有条狗冲你吼,虽然没咬到你,但是也吓了你一跳。”
这是为了让他知道,他的焦虑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他有问题,而只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强行压制或者否定他的焦虑,就会让他又多了一层焦虑,就是为自己的焦虑感到羞耻和焦虑。而且,家长接受孩子的焦虑,对于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能减轻他的焦虑。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应对焦虑,而不是消灭焦虑。
你可以和他对话:“哦,你觉得明天去了幼儿园后会怎么样呢?”他也许会说:“我不认识别人,没有朋友。”你说:“你可以认识新朋友啊,你交新朋友的能力是很强的。你看上次去奶奶家,你和邻居家的小明不是一下子就玩起来了嘛。”他说:“但是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都不喜欢我。”你说:“我发现最近你新认识的朋友都挺喜欢你的,上个星期在公园里,你和小区里的小朋友就一下子成了朋友,说不定他们也在你们班上呢。还有上次我们去参加亲子阅读课,你和班上的小朋友不也很好嘛。”
这就是用事实来减轻他的焦虑。因为孩子的情绪和感觉经常是莫名其妙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就害怕起来了,甚至有时候他们以为自己害怕一样东西,但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所以,我们做父母就需要和他们仔细耐心地对话,帮他们找到焦虑的原因,然后让他看到,自己其实是过度焦虑了。
这些方法也照样适用于你自己。如果你焦虑了,也不要因为焦虑而焦虑。没关系,焦虑是正常的,可以试着用事实和逻辑来验证一下这个焦虑。
比如说,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你焦虑他在班上会不会遇到熊孩子,那你就可以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担忧呢?嗯,我是担心他遇到熊孩子被欺负,他被欺负多了就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他逆来顺受以后就会在社会上被人踩,这样一辈子就完了。”
但其实这里面的逻辑链,你仔细推敲一下都不一定成立:班上有熊孩子他就一定会被欺负吗?班上还有老师呢,而且还有同学可以帮助他。就算是经常被欺负,他就一定会逆来顺受吗?为什么就不会是他从中学会了对抗、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化敌为友呢?
所以,总结一下,怎样避免孩子过度焦虑呢?有一正一反两种方法。
反面是不要激发焦虑,不能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过大的压力或者夸大危险。
正面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接纳孩子的焦虑;第二步,用事实分析减轻孩子的焦虑。
在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自己要调整心态,不要太焦虑。而且,不仅是激发焦虑,还有其他的所有心理控制方法,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父母不了解这些武器对孩子心理的伤害,但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太着急、太担心、太希望把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培养了。所以我们会对孩子的身体呵护备至,但对他们的心理却经常挥起各种武器,打得遍“心”鳞伤。
父母不焦虑,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那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家长呢?关键在于要想通你和孩子的关系。
孩子不是帮助我们弥补人生缺憾或者进行又一轮攀比的工具,也不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稍加放松就会堕落的暗黑小邪神。相反,孩子天生就有着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控制孩子的心理,既没必要,也不可能真正成功,而副作用却往往会大得惊人。归根到底,你不是孩子的木匠,而是孩子的园丁。规范孩子的行为,但鼓励他的心理自主发展,才是最健康的教养方式。
本文摘自《自主教养》
原标题为“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
已由出版社授权发布
好妈妈微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