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常常让大人很苦恼,无论家长老师怎么提醒都没有用,孩子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越约束越严重。其实,这些“小毛病”往往是孩子感到有压力、无聊、疲惫、受挫、不开心、不安全或是瞌睡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应对方式。如果孩子出现了类似这些行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平静和舒缓情绪。
那么,我们先从孩子不同的行为来了解一下,这些“小毛病”背后的原因吧——
0-2岁左右的孩子吃手指
孩子在学会用手探索世界之前,口腔会在一定时期内扮演一个探索工具的作用,这个时期叫做“口腔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喜欢把所有触手可及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品尝,感觉其味道、质地、形状,并以此构建着对世界的认识,获得心理满足。一般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1岁之前会结束,但这期间如果被强行终止,则可能出现口腔敏感期滞后的情况,即会在1岁之后出现补偿性反应,如吃手指、啃指甲。
除了口腔敏感期,孩子在0-6岁间还存在其他敏感期,如细节敏感期,即对细小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挖鼻孔”这一行为就是孩子细节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3-5岁的孩子啃指甲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2-3岁时,孩子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吮吸手指,只是在饿了、累了、疲倦了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出现有吮吸的动作,而且这个吮吸的动作会进而发展为啃指甲,也许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啃指甲,这是孩子通过发泄情绪来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此外,当孩子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也会出现啃指甲的现象。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潘慧主任指出,一般孩子缺锌、缺铁都会引起异食癖,也就是说孩子不喜欢吃正常的食物,嗜好吃一些非食物,如吸吮手指等。如果确实缺乏这两种元素,我们就应该从饮食上进行改善,多吃含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牛奶、鱼虾、贝类、豆制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猕猴桃等,少吃或不吃味精和鸡精,避免影响微量元素的吸收。
入园的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啃指甲
“乐乐的小秘密”:
乐乐啃指甲是从上幼儿园中班时开始的。有一次我发现他的指甲被啃得整整齐齐,惊讶之余,觉得这样的习惯很不好,就告诉乐乐,以后妈妈会记得定期给他剪指甲,让他不要再啃了。
但是这一点效果也没有,乐乐变得越来越喜欢啃指甲,尤其晚上躺在在床上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手放进嘴里,我看他啃得很过瘾,就问:“乐乐,啃指甲是不是很开心啊?”
乐乐看着我,眼睛闪过一丝兴奋,点点头。我说:“你是怎么喜欢上啃指甲的?”
他告诉我,有一天他在幼儿园午休睡不着的时候,发现旁边好几个小朋友在啃指甲,那天他刚好因为指甲没剪,入园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旁边小朋友的举动让他灵机一动,也尝试着用牙齿把指甲咬下来,一咬发现很方便,很快指甲都被啃得整整齐齐的。
就这样,每次午休睡不着又不能说话的时候,他都会开始咬指甲,越咬越开心,而且这个行为像是小朋友之间的一种默契一样,很多孩子都会一起咬指甲,慢慢的,这个习惯就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我有时候会问问他咬指甲的感受,但是从来没制止过他。因为我知道咬指甲是孩子释放压力的一种特殊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习惯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
——乐乐妈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尤其是老师的要求,有时候会让他无所适从,这些压力集聚在他体内需要释放。不光是啃指甲、吸手指,当孩子感受到压力时,还会通过眨眼睛、咬衣角、摩擦生殖器等一些小动作来释放。所以家长们不必过于忧虑,也不要组织或责备,这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表现,尤其在孩子3-5岁这个年龄段尤为明显。
那么,家长该怎么对待孩子这种行为呢?在这里,小编列出了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适当进行正面引导
当孩子吸手指、啃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孩子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然后用温和的方式说明这些不良习惯可能带来的后果,如通过显微镜或者绘本,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手上有很多“细菌怪”,告诉孩子手指甲上有很多细菌,吃进嘴里容易生病。只要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是可以纠正的。
2.寻找替代物,转变不良行为
及时转移注意力比反复唠叨更有用,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一个孩子平时喜欢的玩具;针对年龄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去做一件其他的事情,替代吃手啃指甲的行为活动,比如“宝贝,帮妈妈把XX拿过来”,或者和孩子做一些需要用双手进行的游戏,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3.定期修剪指甲
家长要定期修剪孩子的指甲,因为当指甲折断时,会导致指甲粗糙和倒刺,加重孩子咬指甲的冲动。
4.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除了针对吃手、啃指甲行为本身,对于因为感到寂寞和情绪压力而吃手的孩子,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轻松的氛围。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