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的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类父母我们通常称作“直升机父母”。
作为努力学习、追求进取的小编,我们常常会围坐在一起探讨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有一次同事跟我讲,她去幼儿园开家长会,园长在会上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全场笑喷:
一位家长把孩子送进园以后,迟迟不肯离去,然后就对门卫表示自己内急,想借幼儿园厕所一用——门卫能怎么办呢?只好放他进去。结果这位家长从厕所出来以后,悄悄溜进了教学楼,扒在小班窗外看了半天,恨不得冲进去给孩子倒水喂饭,最后还是被老师请出去的。这演技,简直就是生活版的《潜伏》啊。
接着,园长又列举了一个事例:
还有一个类似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咱们幼儿园门口有两级台阶,我曾经在那里观察了很久,几乎每个家长,都是扶着孩子上台阶,甚至干脆把孩子一把抱上去——我想请问各位,咱们的宝贝真的就弱不禁风到了这种程度,连两级台阶都没法自己走吗?
园长在会上发出如此感叹,这一次没有人再笑了,整个会场陷入了沉默。事后,同事跟我说,这次家长会给她的触动非常大,回忆跟儿子的相处,偶尔也会有包办代替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事都替孩子做好了,孩子就不会做所有的事了。”
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在代替孩子成长:一日三餐亲手喂;每半小时递上一杯水;孩子出了汗赶紧给他擦;裤子歪了赶紧给他整理;送孩子上幼儿园,书包都要替娃背……有的家长会说,这样的带娃方式没有错啊,TA还小,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可是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自然而然”,哪一种技能不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当孩子习惯了家长的一手包办之后,还会有独自前进的动力吗?
今年年初,一篇致父母的“万言书”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万言书的发布者——北大学子、留美研究生王猛回忆了父母在其小时候进行的过度干预的行为,比如连穿什么衣服都不能自己选择,给他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从小到大穿衣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我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朵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中科院心理所潘玉芹博士曾表示,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已经进入自理行为的建立时期了,这时候孩子会出现“我要自己做事情”的愿望,而家长在这一阶段往往会觉得孩子试图自理的行为过于缓慢,做出了代替行为的动作,“我们更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方法而不是直接去帮他。”
学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以塑造孩子的独立性、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是一个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值得培养的技能。虽然孩子不会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果敢的人,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义务且必须想办法帮助他们成为这样的人。
首先,就是要把观念改变,变成理解,变成你和孩子一起成长。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事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别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盛饭、洗碗等这些小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悦的获得等,正是来源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体验。
其次,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父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这种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在家里,父母可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让孩子学会自己擦嘴、洗手、刷牙、洗脸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小事,但能给孩子创造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发展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做,会让孩子最直接地、最深入地体会到成长中的每一种体验,从而逐步掌握必备的某项能力。
最后,放手让孩子自主选择。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适度地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体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表现为:自主选择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切忌随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和判断、能够做出自主的选择时,自主性和责任感就会提升,就能够勇敢地应对面临的困难。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孩子要想有所成就,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有具备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