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 学龄前宝宝该学点啥?

作者:育儿那点事儿 07-17阅读:5032次

近日,《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的印发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该文件对幼儿园开设英语、拼音等课程做了明确禁止。很多家长开始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学不到东西”,那么,这种担心真的有必要么?

媒体报道

事件背景:

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教育》曾发布数据,显示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等五个省区,被调查的133所公办、民办幼儿园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具体来说,133所幼儿园都开设了拼音课程;82所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96所幼儿园开设了识字写字课程;还有部分幼儿园开设了电脑、写字、珠心算等课程。

2017年有媒体援引一组数据披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西部五个国家级贫困县442所幼儿园做的调研显示,从桌椅摆放和教室布置、作息制度以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来看,大约2/3的幼儿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的“小学化”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引起了各方关注,它对于幼儿园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的,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随后,北京市教委表示,北京将严查幼儿园上英语、拼音课的现象,教小朋友进行20以上的加减乘除运算等教授小学阶段知识的做法。一旦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幼儿园将被降级降类。

网友热评:

长期以来,知名小学的入学难度、录取比例及课程学习进度让家长们焦虑不已,幼儿园开设英语、数学、拼音等 “超纲”课程,在家长看来也已经是理所应当。有些家长甚至会在课余时间,给孩子报名昂贵的补习班。

啥,幼儿园不让教拼音了?家长们突然变得迷茫,“禁令”的出台,让“幼儿园还能教孩子什么?”成了大多数家长心中的疑问。

现象分析:

幼儿园为何“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有很多种,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超纲”、教学进度的超前化、教学硬件不符合标准等。

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们身上总是背负着过多的焦虑,这种焦虑之下,其实也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功利化思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根源跟我国教育评价方式相关,它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另一方面,我们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将他们分流到不同学校,各个学校间又存在师资、资源上的诸多不平衡。很多家长或学生的期望能进到更好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幼儿园的“小学化”。

纵观近几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断的增加,使得一些人看到了一些商机。公立幼儿园不断减少,私立幼儿园则不断增加。一些幼儿园只注重利益,为了扩充规模,盲目招生,并打出特色班级、特色教育、双语教育等招牌。这也从侧面加快了幼儿园的“小学化”。

幼儿园不让教英语、拼音的等课程,很多家长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是“逼他们给孩子额外报班”。然而,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里,其实幼儿园“小学化”,会对孩子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危害:过早学习数学没有用

原因:孩子到5岁以后才能形成抽象的数字概念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提出,7岁前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多数孩子尚未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心理学实验表明,孩子学习数学的几个关键时期:3岁以前,宝宝对数字有朦胧的概念,这时候能比较数字的大小就可以;3—5岁时,孩子应该将数字与实物相对应,可以查点实物的数量;5岁以后的宝宝对数字的概念,才能脱离实物的,进行小数目的加减运算,并学会100以内的数数。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接受到的外部刺激越来越多,他的神经元的联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这时孩子拥有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数量远多于成人。渐渐地,他们大脑中,只有被经常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存活下来,其他的会慢慢失去。所以,如果孩子过早地学习知识,他们的可塑性就会大大降低。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认为,“不要把孩子训练成机器……年轻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

不学知识,孩子上幼儿园该学什么?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

有研究发现,孩子早期的语言技能(如字母识别能力和语音敏感性)越好,后期学术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

1、多跟孩子说话:父母首先要多跟孩子说话,让他们熟悉语言,才能让孩子对语言保持高度的敏感。

2、一定要让孩子有话可说:尽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和孩子探讨,不要脱离孩子的认知范围,孩子才能“说”出来。

3、让孩子们多观察,多讨论:多观察各种事物,可以使孩子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说话有内容。

4、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当孩子提出了对一件事情的理解的时候,不管孩子的想法正确与否,结果怎样,家长都不要抹杀孩子的积极性。

5、让孩子多讲,多练:语言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的。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必须让他们多讲多练。让他们复述听过的故事、讲述图书的内容,编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同别人交谈等。

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将伴随幼儿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识促进孩子的生活、学习、思维、人际交往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1、利用兴趣法:要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2、细微入手法:幼儿的教育要讲细节,从细微处着手进行训练,有目的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让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榜样示范法:除了做好幼儿的表率,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信心,以此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幼儿期的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3-4岁时儿童行为独立性快速发展,为今后其情感独立和认知独立的发展奠定基础。4-5岁的孩子随着道德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明白了随意发脾气等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对情绪的调节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兴趣的活动,在情感上逐渐消除对父母的依赖。3-5岁儿童的认知独立水平一直在提高,开始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的过渡期,孩子会在身体、情绪、行为习惯、认知思维、同伴关系、自我表达等诸多方面获得发展,并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相应的心理品质。比如,角色取替能力(我能猜测别人的想法)、同理心(我能感受你的感受)、合作(我可以和别人一起完成)、分享(我需要向别人敞开自己的世界)……

新浪育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