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得起”比“必须赢”重要

作者:爱与智慧分享 07-21阅读:3056次

作者:琴台

图片:guerre des boutons

来源:甜蜜的大枣(ID:tianmidedazao)

1

小宝的幼儿园家长群,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

大晚上的,一家长在群里call老师,质问为什么别的孩子有糖吃,自己孩子没得着:“孩子回家哭了,说老师不喜欢他,以后不想去幼儿园了。”

话音刚落地,另一个家长立刻接茬:“我家宝宝也没吃到糖,也说老师不喜欢他。”

私人幼儿园,收费高,所以,老师态度超级好:“对不起啊,当时小朋友多,先走的就没有拿到糖,明天到幼儿园会全部补齐,我也会亲自和小朋友们道歉。”

“我们宝宝走得也不早啊,他说是因为上课说话老师才不给糖吃。”

看着群里的热闹,问小宝是否有吃到糖,小宝摇摇头:“老师没给我。”

小宝走得很晚也没吃到糖,所以,老师关于先走后走的说辞明显是谎言,但是,我一点都不觉得生气。孩子只有在父母这里才会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离开家,别人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宝贝我们的孩子,被边缘或者冷落,很正常。

如果因为一颗糖回家就哭哭啼啼,家长应该着急的不是老师的不均衡,而是为什么孩子的内心这么脆弱。

前段时间,给小宝买了一套识字卡,搭配识字卡的,有游戏教程。

教程中有一项“抢字卡”的游戏。为了鼓励孩子,家长要尽可能让孩子多抢,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须。同时,游戏规则又规定,不能总让孩子赢,适当的输,可以锻炼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

适当的输,也是成长的必须,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家长能有这样的意识?

邻居有个小孩儿,父母特别好胜,他们家的孩子其实性格挺温和,但从小到大,哪怕是小朋友间的普通游戏玩耍,父母也绝对不允许孩子输。

有一次,几个小孩儿一起比赛打羽毛球,他家孩子输了几次,孩子没事,家长恼了,上来踹了孩子两脚。回家之后,父母亲自当教练训练孩子,几天后,技艺练成的小孩儿又出来挑战了,这次所向披靡。看到孩子成了常胜将军,那两口子这才彻底阴转晴。

一次两次这样,三次四次还这样,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和那个小孩儿玩了,原因就一个:他太输不起。

童心天真,其实不是小孩子输不起,而是小孩子的父母输不起。

2

有读者提供了这么一个真实例子。

从小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陈,以本地中考前十的成绩考入某全国十强中学,在那里读了一年半之后,非闹着转学,说是管理太严格、吃饭也不适应。父母被逼无奈,将陈转回了本地一所高中。本地高中管理松散,陈回来不久,就和同学们一样拿上了手机,从此一入网海不见底。现如今还有三个月高考了,成绩一塌糊涂。

读者援引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手机对孩子的危害果然不虚,沟通过程中,却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学校管理严格,但如果不适应,该早早转学啊,为什么要等到一年多之后才转学?

深入了解才发现,改变陈的命运的,不是手机,而是抗挫折能力的缺乏。

从小到大一直是学霸,陈已经习惯了赢,进入全国十强中学,再想赢却没那么容易了。能到这所中学来的,基本都是学霸,这种状况下,陈的成绩还是很难得保持了全校前几百名的优势。

进入高一下半学期,学校里招募奥赛选手,其时陈应付功课已经很吃力了,但面对更高更强的拼搏可能,她动心了。回家和父母商量,早已经习惯孩子赢的父母,没有客观认识孩子所面对的现实,而是一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

陈于是成了奥赛队的一员。能学奥赛的孩子,智力更胜一筹,在这个群体中,陈的智力明显处于劣势,即便她拼出全部力气,几个月后第一次淘汰赛,还是被淘汰出局了。

这次失败,对陈造成了致命打击,她从此一蹶不振。状态不好,成绩自然无法提升,无法面对节节败退的成绩,陈开始各种爆发。曾经梦寐以求的名校,如今在她眼中一无是处,这种挑剔和苛责,本是受挫后的正常心理防御,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正确疏导,熬过这个关口应该不成问题。

父母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他们知道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成绩才这样,于是决定找一所普通高中,想用继续的“赢”帮孩子重新恢复雄心。

却不知,从小没有受过挫折训练的孩子,已经被这点小小的落败完全打垮了。来到新学校,依然焕发不出斗志,沉沦的过程中又迷恋上手机,于是彻底放弃了自己。

眼见一棵好苗子沦落到这个地步,外人可惜,当父母的更是恨得牙根疼:“随便她怎样,反正我们已经彻底失望了。”

父母的失望看起来是哀莫大于心死,实际上,这份失望,他们自身是难辞其咎的。

如果不是从小到大一味和孩子强调“赢”,如果能够意识到“输得起”和“赢得妙”对孩子同等重要,孩子怎么可能会有这样一颗不堪一击的玻璃心。

在我看来,表达失望和愤怒不是陈的父母该做的,他们该做的是如何利用目前的既成事实的“输”来引导孩子端正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唯如是,才真正是负责任、爱孩子的合格父母。

3

同事林姐的老公特别有意思,和儿子晓军玩盘象棋,都要因为一枚棋子争得脸红脖子粗。

刚开始,林姐还生气:“你是爹还是他是爹啊,孩子这么小,怎么就不知道让着他点。”

林姐的老公掷地有声:“我是爹不假,但出了家门,谁都不是他爹,我在家让,别人谁会让啊,一盘棋输赢没关系,但我要让他知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实力,就得接受什么样的现实。”

大约也是遇到这么个爹,林姐的儿子从小就特别输得起。一般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输了可能不高兴,晓军不,每次输了都小大人一样摇头晃脑:“唉,实力不济,实力不济。”

我们都觉得这小子好玩,私底下,又觉得这样一个好胜心并不强烈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林姐两口子对晓军好像也没什么寄望。平素也非常认真的督导孩子学习,但考怎样的成绩都不急不闹:“各人有各人的造化,只要他心智健全,怎样都好。”

应试教育的年代,这么看得开的父母,少见得很。晓军后来的发展,也真没什么惊喜,平平淡淡上了个普通高中,毕业之后勉强考了一所普通一本。

到了大学,成绩也一般,但人缘特别好,去年大四毕业,一般小孩儿找工作很难,晓军却被一家知名私企直接录用。

原来,那家私企老总的儿子和晓军是同学,沾同学的光,晓军每年暑假都去那家私企实习。性格好,人又踏实,还特别有团队精神,和谁都合得来,一来二去,同学的父亲看中了晓军:“现在的年轻人个个争强好胜,随时随地摆出一副唯舞独尊的架势,晓军完全没有这样的毛病,年轻轻轻就有如此的容人之量,难得。”

4

女儿复读一年考了一所普通一本,我们不太满意,人家自己却乐得什么似的。我认识的另一个孩子,应届高考生,考入了国内一所知名985学校,却因为没有充分发挥出个人水平和目标大学失之交臂,痛苦得无以复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个月,郁郁寡欢。

其实女儿的高考,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个人实力,不过,她可没人家这样的志气,还不断教育我们要看开。

两厢对比,我一度特别羡慕那个痛苦的孩子:“看人家多有上进心啊,有这样的心劲儿,将来能没大出息嘛。”

男双鱼先生和我观点正好相反:“我倒觉得咱闺女的个性更让人放心,人这一辈子,怎么可能总是心想事成,能赢当然好,输了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今上大学半年多了,女儿越来越适应大学生活.那个小孩儿,居然中途退学,重新回来复读了。

“她钻了牛角尖非要考自己的目标名校,其实我们觉得没所谓的,但她认死理,咱有什么办法。”面对孩子的选择,父母也非常无奈,但又劝不了。

回来复读后,这个孩子拿出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那种勤奋和刻苦,看得人胆战心惊,作为一个旁观者,我都有点不敢想,万一今年高考依然实现不了目标,她会怎样?

即便实现了目标,就真的赢了吗?

一个“赢”惯了的人,如何面对“输”,并且完美处理这种负面情绪,比“一直赢”重要得多。现实生活中,仅仅智商高的人,远不如心理强大的人活得风生水起。

不想自己输,总希望到哪里自己都是NO.1,好胜心使然,每个孩子也都会有。天性流露,无可厚非,但为什么相同天性的孩子长大后,对待输赢的态度会差异巨大呢?

后天因素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父母的态度和培养方式。

糊涂愚蠢的父母,自己本身就输不起,具体到孩子身上,哪怕琐碎细节上的点滴输赢,也会非常在乎。

达观智慧的父母恰恰相反,因为通透人生的正常发展规律,了然天下从没有真正的常胜将军,所以总能放眼长远,从幼小时就给孩子正确的三观熏陶:赢,值得傲娇雀跃;输,也没什么大不了。

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一味强调灌输“赢”,并不是智慧父母,真正智慧的父母,会潜移默化引导孩子适应种种心理情境,锤炼锻造粗糙孩子的心。

版权说明:我们旨在分享,尊重原创!

2. 所有转载均标明原始来源与原作者,如尽力核查未能发现原始出处和原作者,则默认“来自网络”。若有疏漏欢迎原作者及时联络署名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