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越南战争,大多数军事爱好者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一般是这样的:美军步兵在强大的空地火力支援下,对丛林中的北越军队据点发起进攻。其实,在实际作战中,除了正面“硬扛”以外,还有不少敌后行动。
敌后作战具有对敌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效果,加之越南地形特殊,所以交战双方在这个方面都使足了劲。在当时的作战条件下,美军执行敌后作战任务大多由侦察巡逻分队完成,“老虎队(Tiger force)”就是其中一支。该分队原隶属于第101空降师1旅327步兵团1营,是一支45人的长距离侦察巡逻分队(Long Range Reconnaissance Patrol)。
“老虎队”听上去挺带劲儿,表现如何呢?
老虎队的队员大多都是上级眼中的“刺头兵”(图注)
1966年9月,美军第1旅刚刚结束“霍索恩”行动,前去绥和山谷接替韩国陆战旅执行收割水稻的护卫任务。该山谷位于芽庄和归仁中间,靠近南越海岸线。情报显示,北越第95团隐蔽在谷地南部的山中。为确保安全,步兵第327团1营营长沃特•梅森中校将全营以连为单位分散驻扎,并派出巡逻分队夜以继日巡逻。“老虎队”驻扎的51号高地为独立山头,是谷地制高点,瞰制周边地域。一段宽约500米的稻田将51号高地和附近的群山分隔开来。
9月一个闷热潮湿的早晨,大约10时00分,老虎队在山脚下沿着预定路线巡逻,看到两名身穿黑色宽长裤的越南人从灌木丛中跑出来,并极速向51号高地跑去。见此,“老虎队”的队员紧张了,准备开枪,但被队长埃杰顿上尉制止。
你一定以为美国人上当了,马上要倒霉了。那是电影桥段,至少这一次,美军判断没有错误。两名越南人没有携带任何武器,是愿意来投降的。
经讯问得知:谷地附近的深山中有一个达豪式(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城市,纳粹曾在此建立集中营)集中营,里面关押人数最多时达90人,其中还有一名韩国陆战队员。由于食物缺乏和虐待,目前只有40人幸存,已经奄奄一息。这两人,正是前天夜里刚刚从集中营逃出来的。
梅森中校此前听到过在该地区存在集中营的传闻,可他更清楚越南人的狡诈:这两人真是从集中营逃出来的人,还是北越第95团故意释放的诱饵,好让美军上套?
经过进一步审讯、求证和综合分析,加上其中一名逃犯愿意在前为美军引路,梅森中校决定冒一次险,组织一次快速袭击行动,争取将40名俘虏全部救出。
从集中营逃出这两人为老虎队绘制了一份详细的集中营地图,包括集中营所在的地理位置、各个房屋以及警戒哨所在的位置和防御设施。他们甚至还提供了每天早晨9名警卫和俘虏放风的线路。不过,他们也表示集中营可能被转移,因为此前已经转移过一次,特别是两人成功逃出而没有被抓回,可能会让敌人出于安全考虑将营地再次转移。
集中营格局模拟图(图注)
在部署营救行动时,梅森中校还是考虑到了被两人骗入伏击圈的可能。为此,梅森中校决定给“老虎队”加强2个步枪排,并指示炮兵火力提供炮火支援。同时,武装直升机在停机坪保持待命状态,加强的医疗人员和南越军队的一个班也被编到队伍中,主要作用是在遇到俘虏时与之沟通交谈以方便完成营救任务。此外,“老虎队”还携带了两根RC-292天线以提高通信联络能力,如果直升机出了故障,就用天线联络。另外,还有一架载有喊话员和扩音器的飞机前往目标地域,对“老虎队”进行支援。
梅森和埃杰顿根据向导的能力设定了行军路线。两个步枪排从各自的防御前沿出发,与老虎队在山前谷地的一处汇合,行军路线上唯一的障碍是法军在以前留下的一个雷场。
行动路线以及哨位、营地分布情况(图注)
天黑后,老虎队从51号高地出发,前往山谷与2个步枪排汇合。不久,其他参与行动的单位也报告已经出发。按照计划,老虎队与步枪排应在23时00分汇合。这时天开始下雨,约定时间已过,但电台里并没有传来两队汇合的消息。到了24时,梅森意识到中间一定出了什么状况。经过询问,两队都表示已经到达指定地点,但看不见对方。
当时的能见度几乎为零,而且两队所在区域的每一块稻田与每一条河流都十分相似难以分辨。于是,梅森指示双方都派出巡逻小分队尝试找到对方。为了给两支队伍指示方位,梅森命令使用袭扰炮火和指示炮火打向两队附近熟知的地物,同时在51号高地上空发射照明弹。从双方反馈的信息来看,两队相聚不超过50米,但仍然看不见对方。
2时20分,两队依然没有汇合。就在梅森中校忍不住准备让老虎队打破灯火管制时,电台传来消息:步枪排派出的一支巡逻小分队与老虎队成功接头。10分钟后,所有人员集结完毕,向地雷场进发。到达雷场后,两名工兵使用探雷器成功开辟通路。
虽然天黑夜雨,但向导积极性很高,相信能够将袭击分队带至集中营所在地。问题是:向导只知道一种到达集中营的办法——即通过之前的道路寻找,而这很有可能将美军带入伏击圈,遭受灭顶之灾。埃杰顿上尉让向导在前方带路,自己在右后方跟进,并打开手中M16步枪的保险栓。他让向导明白,如果将“老虎队”引入伏击圈,第一个灭了丫的。
在小道上艰难紧张的行军(图注)
整支队伍在小道上安静快速地行军。老虎队在前散开成战斗队形,步枪排紧随其后,每个人都保持高度警觉。突然,向导停了下来,举起右手示意停止,并通过翻译告诉埃杰顿上尉:集中营其中的一个哨位就在前方道路拐弯处右侧的山洞内。3名“老虎队”队员携带匕首前出,随即消失在敌军哨位的方向。几分钟后返回报告:山洞里没有人。
即将到达第二个哨位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之前汇合所消耗的时间对完成任务造成的严重影响开始显现。如果之前所有一切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步枪排此时应该已经借着夜暗到达了集中营外的指定位置并对营地完成包围,而老虎队冲进营地解救人质。但此时天已渐渐变亮,任务的难度增大了很多。
为节约时间,埃杰顿上尉放弃了之前谨慎靠近的方案,决定让1个步枪排离开小道,绕过第二个哨位,完成对营地的包围。与此同时,“老虎队”拔掉第二个哨点后再次返回道路,跟随另一个步兵排进入营地。
进入警戒阵位的老虎队员目不转睛的警惕着前方(图注)
绕过哨位包围营地的步兵排迅即消失在茂密的丛林中。虽然刚开始前进缓慢,但由于天渐渐变亮,能见度增大,速度逐渐变快。此时,该排最前面的三人发现从第二个哨位到集中营的路上有5名伐木工在干活,边上有2名北越士兵监工。这意味着集中营的人员已经起床,这是救援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该排强忍住了开火的想法,因为枪声会使集中营的北越看守警觉起来。进退两难之际,从第二哨位附近传来的枪响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老虎队”队员在接近第二哨位时,遇见了刚刚去树林中小解回来的一名北越士兵。老虎队迅速消灭了这名士兵和哨位的两名敌人。显然,营地中的敌人也肯定听到了枪响。两名伐木监工在听到枪响后,迅速跑向树林,其中一人在进入树林前被击伤。
这时,“老虎队”再次回到路上。第一个步枪排已完成对营地的包围,第二个步枪排在刚刚占领的第二哨位前展开防御。此后,再也没有听见任何枪声。当老虎队的安全警戒分队和攻击分队抵达集中营时,营地守卫早已逃之夭夭,只剩下关押在营地的囚犯。随后,老虎队呼叫了负责接应的直升机,并将被关押人员全部救走。
从美军的这次行动来看,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前期准备比较充分,能够综合分析情报,得出正确的结论,特别是对行动路线的勘察工作较为细致,查明了废弃的雷场。
第二,合理编配兵力,要素考虑较全,能够考虑到语言沟通和被关押人员的身体状况;
第三,能够将火力支援的概念贯彻到整个行动中(尽管没有用到炮兵火力和空中火力);
第四,灵活处置突发情况,对明显地物发射照明类弹,为任务部队提供防卫参考。
当然,不足也是有的——对夜暗条件对行动的影响估计不足,造成任务推迟,加大了完成任务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