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入园攻略:你能在后宫活几集,送娃上个幼儿园就知道了

作者:慢生活夫人 08-21阅读:1592次

因为慢· 所以更接近幸福

来源

公众号 锵锵匠

当妈的,都是摸着石头在过河。”

文/锵锵匠

还在刷着宫斗爽剧《延禧攻略》,不知不觉已经临近9月。又开始有已婚已育的女性朋友,在夜深人静的朋友圈发些意味深长的文字:

还有这样的:

不要乱猜,也不要想歪,她没有离婚,老公没有外遇,也并没有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她可能只是,娃要入园了。

每年8月底9月初,朋友圈里总蔓延着一大票妈妈的惆怅,任凭再怎么矫情做作的句子,都写不尽她们的焦虑。

1

每一个陪孩子经历过入园的妈妈,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

即将入园的,担心。

闺蜜D,手下管着数十号人、满世界签合同喝大酒,从女儿幼儿园报名开始,就惶惶不可终日,无心生产。

这段时间,我常常早起打开手机就看到她后半夜发来的一堆问号:孩子要是不会上厕所老师能顾得上管吗?一直不爱吃青菜,如果挑食会不会被老师不待见?午睡睡不着可怎么办?……

在我安抚她其实不用这么紧张的时候,她已经预演了N部给老师送礼的情景剧。

新近入园的,折磨。

记者朋友H,跟着国家领导人出过国也随着缉毒警跑过现场,纵横新闻界十几年,儿子入园一周,她天天失眠,口腔溃疡烂到不能喝水,每天早上儿子在门里哭,她在门外哭,母子俩成了幼儿园门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折腾了半个多月,孩子倒是不哭了,她因为急性阑尾炎住了院。

入园不适的,崩溃。

同学S,儿子入园前连药都没吃过,结果入园一个周就咳嗽、发烧回了家,吃药推拿打针折腾了半个月,好了送回去,一周又病了。就这么病了好好了病,小半年下来,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生病,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养病,整月的幼儿园都没上过。

跟着折腾了小半年的她,说自己已经得了送娃入园恐惧症。

没被产后抑郁打败的妈妈们,大概万万也没有想到,三年后,还有入园抑郁在等着自己。

2

每个即将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妈妈,脑子里都能自动生成五部宫廷剧和十万个怎么办。

作为已经摆脱焦虑期的准中班妈妈,这种心情我完!全!能!够!体会。

一年前的现在,YoYo即将入园,我也曾看着日历牌心烦意乱,一边安慰自己“没什么,一切都会顺利的”,一边鼓励她准备好“享受”集体生活;

我也曾在目送她小小的背影走进幼儿园时,不由自主泪湿眼眶哭花了眼妆;

我也曾无心写稿,抱着手机一次次刷班级群里的照片和小视频,从她一个小表情脑补出十八种好或不好的可能性;

更别说在她病了好好了病的折腾过后,冒出几十次“干脆我们不上幼儿园了!”的想法。

所谓陪娃长大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走,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可目之所及,在很多娃娃即将入园的家庭里,老老小小大都是围着孩子转,很少有人去注意同样不安的妈妈。

虽然,跟入园的孩子们比起来,妈妈们的分离焦虑可能来得更加猛烈清晰。

《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送4岁的女儿米雅去上幼儿园,第一天放学回来,就是问题一箩筐:不会自己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跟别的小朋友玩、严重的分离焦虑。

幼儿园下了通知:如果两个星期还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可能就要劝退。

丈夫抱怨她,因为她对女儿无微不至近乎真空的教育,这个不能碰,那个不能做,让孩子在丧失了自主能力,才会导致这么多问题的出现。

那之前,马雅舒近乎“神经质”的教育方式也曾让很多网友诟病,女儿上幼儿园的不适,更成了她教育方式有问题的佐证。

大家都在一股脑吐槽马雅舒的教育问题,我却记得她在第一天送女儿入园时哭红的双眼。

没有哪个妈妈天生是教育家,当妈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上幼儿园,对于孩子和妈妈来说,是同样艰难的考验,妈妈们的入园焦虑并不是矫情。

3

幼儿园是孩子成长中要面对的第一个陌生环境,不管被何种理念教育长大的孩子,在这里都要经历重塑。

关于送娃入园,我不想贩卖焦虑,也不想苦熬鸡汤,只是作为一个经验还算新鲜的过来人,想给深处焦虑中的妈妈们一些短平快的建议,或许可以缓解你们的不安。

明确你要教给孩子的两种能力。

孩子入园,尤其是第一年,两种能力最重要:一是自理能力;二是表达能力。

大部分送娃入园的妈妈,担心的都是孩子的适应性,比如吃饭、喝水、上厕所、独立入睡等基本生活技能。有焦虑的时间,不如提前引导孩子熟悉和掌握这些必备技能,入了园就不会捉襟见肘。

在家里,是家长盯着孩子,在幼儿园,有了问题是孩子找老师。所以,一定要教会孩子表达和沟通,遇到问题会找老师,找到老师能表述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做家长的也是如此,要多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掌握孩子的成长动态,出现问题,及时干预,和老师一起帮孩子适应新生活。

记住,你的孩子不是世界的主角。

我有好几个朋友,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喝水、集体活动没站上C位,跑去找老师提意见。心情可以理解,做法并不推荐。

怕入了园没有在家照顾得周全,怕得不到老师的额外关照,一旦发现自家的掌中宝成了班级里的“芸芸众生”,很多妈妈都会有些许失落。

虽然有点难以接受,但在一个陌生集体里,你视若珍宝的孩子未必能成为核心,只要他在这里能学着照顾自己,学着和小伙伴融洽相处,就已经是胜利,我们没必要用自己臆想的主角光环,去给他的集体生活平添压力。

给孩子适应的时间,随时肯定他的进步。

去年,YoYo刚入园时,我们在家里达成了一致:不管大人多么担心,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她不想谈幼儿园的事情时,我们不硬问、不尬聊,等她想说了再说。从老师那里反馈到吃饭、睡觉、穿衣穿鞋、如厕存在问题时,不给她施压,以提升技能为主。上述方面表现出进步时,第一时间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她觉得上幼儿园能自己有所成长,从中找到成就感。

比起将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我们的轻松、鼓励和同理心,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每个在成长路上陪娃“打怪升级”的妈妈,都可以将焦虑化解成具体问题,解决它,才是不二法门。

去年9月,我也曾发过矫情的朋友圈,一位老师留言道:

孩子永远比你想象得更有潜力。

这句话,送给所有育儿路上的妈妈,一起加油吧。

Edit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