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打要还手、哭要大声”,开学前的“不吃亏”培训,家长们支持吗?

作者:爱立方幼教 08-23阅读:1934次

from 小爱

◆◆◆

孩子是家里人的命根子,长辈们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生怕受到一点点伤害。

上幼儿园前,为了让孩子避免受到来自其他“熊孩子”的伤害,许多长辈给孩子灌输“打要还手、哭要大声”的理念,不少网友对老人的做法表示支持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且不论这是否纵容孩子学会暴力,单单是“打要还手、哭要大声”的思想,就已经给孩子的潜意识里,埋下“幼儿园是个危险的地方”、“我不想去幼儿园”的抵触心理。况且,这种思想灌输的过多,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内心的焦虑感会加重,更难适应即将进入的幼儿园的环境。

但如果孩子入园后,果真出现“打架”事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当事后孩子向家长诉苦/告状时

受到“欺负”的孩子急需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因此,父母应耐心地给孩子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

如当孩子哭哭啼啼地来找你,告诉你某个孩子总是欺负他,建议先把孩子拢在自己的怀中,理解同情他的遭遇,并尝试着帮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感体验:“妈妈/爸爸知道你很难过、很委屈。”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询问是怎么回事,确定是孩子受委屈之后,要给予安慰,让孩子明白被人欺负不是因为自己没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家长作为当事人,看见孩子被欺负时

勿要教孩子“以牙还牙”

教孩子以牙还牙,他会以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就有可能也成为打人的宝宝,一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会打人。而且,对于那些生性比较软弱的孩子,再怎么教也是教不会的。

勿要介入纠纷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了,就去找打人的孩子,帮孩子出气,也有的家长找到对方家长理论,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小孩子打架不记仇,一会儿就好。如果家长亲自出面,反而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勿要教“不和打人的孩子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各种各样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不好惹,就不和他玩,这其实会使孩子变得懦弱。因为在发生争执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在经历、在尝试、在体验,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

勿要直接找园长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不与班里的老师沟通,而是直接找园长,让园长来解决。这将在带班老师和家长之间产生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应当先找带班老师解决。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欺负,那可能是老师的责任心不够或是师生比例不合适,这时才找园长解决。

当孩子频繁地被某一个小朋友骚扰时

如果你的孩子遭到攻击后表现消极,不再愿意跟其他孩子交往,甚至屈服于“肇事者”,以至于频繁被重复攻击,这时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出面与老师和对方父母谈谈了。

小孩打架看似是小问题,却影响孩子的性格成长,不能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看待此问题,关键在于树立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引导孩子自己寻找解决的方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尤为重要。

转载自“园长荟”,转载已获得授权。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