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幼儿园跟别人打闹?是好事

作者:1066女人花 08-24阅读:4811次

宝贝上幼儿园了,开始过群体生活了,人际问题也开始让父母感到揪心了,今天谁抢了书,明天谁脑袋上撞了个包,后天又是谁脸上被抓了道印子……更令人担忧的是,大点儿的孩子拿着小棍子到处挥打,不听话,动辄哇哇大哭,撕东西,跺脚乃至打人咬人……尤其在公众场合,面对大发脾气的孩子,脸上挂不住啊,一顿饱揍也不是办法,怎么办呢?

攻击性源于生命力

先来了解一下攻击性到底是怎么来的吧。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是个人活力的来源之一。

妈妈最初感到肚子里的一个小生命,就是通过胎动,是不是?正是宝宝的踢踢打打向我们发出了生命的讯息。出生后,也正是这些踢踢打打的动作让小婴儿发现自我以外的世界,没错儿,孩子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了活动,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区分自我和外界。

孩子的攻击性首先给了最亲的人

当然,如果孩子撒泼,咬人,踢打妈妈,在公众场合抓着妈妈头发哇哇大叫,那也太尴尬了。很多父母抱怨,男孩子舞枪弄棒,假装黑猫警长消灭“坏蛋”,女孩子尖叫抓咬,脸蛋憋得通红,有时候还会恶狠狠地咬住妈妈的胳膊,咬得牙根直痒痒……孩子是有多恨爹妈啊?是不是有毛病?

其实,孩子的攻击对象最先都是自己最爱的人,这也就是说,孩子通常先开始咬妈妈的乳头,开始对妈妈发脾气,在家人面前非常霸道,而对“外人”反而不会。怪不得常言说“窝里横”。若是这样,妈妈倒是可以先松一口气,因为那表示孩子跟你最亲密嘛。

我们大人当然懂得爱恨交加的道理,但是小孩子会很困惑,为什么他们一边爱妈妈一边又想吃掉她,一边恨爸爸一边又很爱他。正是通过爱和恨的不同尝试,孩子们才能慢慢将不同情绪和感觉区分开来,渐渐发展出复杂的成熟的情感系统。

攻击性行为只是表达的方式错了

当然了,等孩子渐渐长大,攻击性也开始从妈妈蔓延到了小伙伴身上,妈妈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小孩子还是需要大人们耐心地给予恰当的引导,既不要强行压制也不该过度迁就。我们不想让孩子受欺负,同样,我们也不想让孩子欺负别人。己所不欲……

不过,学龄前孩子的攻击性并不一定就是“欺负”人,更多的情况是孩子们太兴奋了,不会控制,言语能力又不行,难免用肢体来表达。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推打类似于成人间兴奋地拍肩膀、碰拳头,兴奋水平高的孩子可能一不小心就拍重了。先别忙着给孩子贴个“坏孩子”或者“受欺负”的标签,这个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心理暗示,对孩子的伤害远远大于打闹留下的伤疤。

给孩子学习表达愤怒和恨意的机会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家庭里有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时,孩子会感到嫉妒,痛恨,但是逐渐会接受兄弟姐妹存在,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能感到由恨到爱的转变和整合。而没有同胞竞争经验的独生子女,失去了珍贵的机会学习表达恨意和愤怒,也没有机会体会到由攻击带来的歉疚感。

想想看,独生子女独享所有的爱,没有什么理由去表达愤怒和敌意,但是珍贵的活力也有可能被压抑下去,变成乖孩子,听话的宝贝,怯懦的孩子,失去了探索外界的好奇和鲁莽的劲头。好在现在有了幼儿园,让孩子们又获得了同伴竞争的机会,如此说来,孩子有机会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争吵,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啊。

胆大和胆小的孩子之间有个强烈的对比:一个会公开表达自己拥有的攻击性和敌意,并借此获得纾解。另一个自己不攻击,但会到处寻找他人的攻击性,并且感到害怕,或不断恐惧自己会被攻击。敢于表达的小孩很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发现,表达敌意是有极限的,敌意是会用光的;相反的,第二个小孩对攻击性和恨意想象无边无际,只能一直期待麻烦降临。在某些案例中,麻烦还真的就一直在那儿。

那些过度压抑攻击性的孩子,平时听话顺从,但会时不时地爆发,随着压抑的增加,爆发性的冲动攻击也越来越频繁,由于孩子害怕自己的失控,又会开始另一轮更加严厉的压抑,恶性循环乃至自残。

所以,要让孩子懂得表达的恨意和愤怒,“老好人”可不是一种好角色呢。

如何帮助孩子建设性地表达攻击:

孩子们自身有着不可思议的调节能力,妈妈们可能会发现孩子会在某个时期频频地做噩梦,会害怕一些鬼怪,梦到被鬼怪抓走或者被攻击以至于会在梦里大声地喊叫,有的还会在梦里哭泣。是的,攻击性的一个出口是通过梦的方式释放。正在经历噩梦的孩子通过这种幻想释放调节了身体的兴奋程度和稳定性。妈妈们不必着急,如果梦的内容太可怕,孩子会哭叫着醒过来以保护自己,这时候,你只需要把孩子温柔地搂进怀里,提供给他现实世界的安全和保护功能,孩子会慢慢地过度适应。

游戏

孩子们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尝试所有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和即兴发挥的乐趣,有机会可以跟自己的攻击性和解,还有发现当他们真的伤害了所爱的人时,他们是会感到歉疚的。

如果两个小孩之间发生冲撞打闹,并不表示他们坏,不该在一起玩。大人们先别忙着“断官司”,让他们去打闹,只要不发生伤害性后果,让孩子们在打闹中学习实施并调节自己的攻击性是重要的课程,对于独生子女而言,幼儿园是学习这个课程的最好场所了。

付出

大人们恐怕不会想到,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同给予孩子爱一样重要。我们不是培养一个被动接受爱的索取者,我们还要顺应他们天性中另一个需要:爱他人和对他人有用的需要,这是孩子自尊和成就感的来源。

孩子会自发地表现得像大人一样去照顾妈妈,假装给妈妈做饭,积极地去扫地等等,如果我们耐心地忍受他们的毛手毛脚并给予赞美,孩子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大人总嫌他们“添乱”而批评他们做得不好或者干脆不许他们“帮倒忙”,那么孩子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无力或无用,这种挫败感几乎总是很容易爆发攻击性和破坏行为。

在慢慢成熟的孩子身上,我们会看到攻击性渐渐变成了负责任的控制,这是孩子逐渐建立起自信和自尊之后的自然表现,也是孩子从生活中累积经验的结果。只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的孩子通常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并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