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来说,
接孩子放学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日常,
可就是这么平常不过的小事,
却也有很大的学问。
1
不知不觉,
已经开学一周多的时间啦!
有的小朋友已经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但还有的朋友还是
嚎哭、狂奔、尖叫……
哭闹的孩子,
耐心安抚他们的老师......
那些哭泣的孩子内心想的都是:
妈妈你啥时候来接我!
2
什么时间接孩子最好
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看吧!我妈妈是第一个来接我的!”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纪录片《幼儿园》
在纪录片《幼儿园》里,作为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小朋友,陈志鹏的情绪从最开始激动大哭到后来渐渐平静,但不变的是眼睛里的期待和焦急。
纪录片《幼儿园》
陈志鹏哭闹了一会儿后,静静地坐在幼儿园两个门的中间,不时左顾右盼,生怕错过了妈妈的身影。
直到妈妈出现,他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想想孩子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班门前等候,心中一定会很失落。
3
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在中国,作为不足三岁的幼儿,宝贝们不是被奶奶/外婆带着,就是被送到乡下老家,或者送到托儿所……
小女孩就像一个守望者,等待着爸爸妈妈下班。
很多时候,生活让我们无法选择。
但,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
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
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
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4
无法改变“晚接”?那请减少对宝贝的伤害!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
每一天,宝贝都会充满期待和恐慌地叮嘱父母:“妈妈,你一定要第一个来接我哦!”
父母总是满口答应,可是等到孩子放学了,他们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一个一个被接走,自己却在紧盯门口寻觅爸爸妈妈的身影,小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有些妈妈匆匆忙忙地来了,根本没有察觉到小宝贝的异样,只顾着带宝贝回家。
孩子埋怨地说:“妈妈,你说好第一个来接我的。”
妈妈毫不在意地敷衍:“妈妈这不是来了吗?我们回家吧,一会儿给你买你喜欢吃的...”
看似暂时转移了宝贝的注意力,却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
每一次孩子都会重复地怀疑:妈妈是不是忘了来接我?
甚至会想: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
这种被遗弃的感觉是家长体会不到的。
失约的次数多了,对宝贝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他开始对成人不再信任、他开始淡漠对待很多事情。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
如果大人平时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妈妈/爸爸今天有事情,可能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妈妈/爸爸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始终是爸妈最爱的宝贝!”
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准备。
5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做到这2点
要“主动沟通”:
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
聊一聊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谈一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听的故事,陪孩子玩好玩的游戏……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分享快乐”:
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紧张的心理。
孩子回到家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一天的快乐。
例如,你认识哪个小伙伴了?老师带你们做哪些好玩的游戏了?
6
如果不是情况紧急,家长们还是尽量不要太晚来接送孩子,这样久而久之会给孩子的心里造成巨大的伤害。
孩子会误以为自己被抛弃;
孩子会变得更加不想上学;
孩子会变得自卑。
家长们,你们知道按时接送的重要性了吗?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