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学画画?每次无论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或者文章下面读者的热情讨论,都会涉及到关于孩子画画和学画过程中的一些代表问题,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1、 6岁前,最好的绘画教育方式是不教,任其发展,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孩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绘画语言:3岁前的涂鸦期,5岁前的图式期,9岁前的想象期,9岁后的写实期。应该尊重不同阶段孩子的自然状态,不可拔苗助长。如果孩子的绘画超出了年龄的特点,那一般都是老师直接参与的太多了。
3 现今的很多小作坊培训班都是扼杀孩子天性的示范画、简笔画教学方法。教9岁前的小孩子素描、绘画考级,都是儿童绘画教育的乱象。长期下去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4 儿童艺术教育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观察、接触、运用综合材料和创意素材,让孩子沉浸在艺术家和好的艺术作品中。要结合艺术家作品的再创作、多种手工艺的体验、高大上艺术词汇的引入、艺术圣地游学的组织,给予孩子艺术修养的整体提升。
我们的老朋友,也是一位从事艺术教育的妈妈---含妈,今天针对这些问题,又给我们带来一次深入的分析,我们且从:外力介入儿童绘画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这个问题探讨一下。
01
观点:6岁前,最好的绘画教育方式是不教,任其发展,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分析:不教?人有五感,五感接触的一切就是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孩子从小接触的环境、听到的语言、看的书、儿童节目、家里的陈设、父母的衣装……哪一项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本就不存在不教的可能。最多,只能说不刻意地教和按照家长的规划潜移默化地教。
比如下图这张,是含仔5岁时,对着小黄人玩偶画的。很多家长都有小时候画美少女战士的经历吧,就像现在的小女孩都会画迪斯尼公主一样。你不教,一样会有其他的东西来代替你教。除非你能为孩子营造一个世外桃源。
结论:所以不能说教与不教的问题,而是应该说怎样教的问题。怎样教,自然要研究儿童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于是有了第2条的观点。
02
观点:孩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绘画语言,3岁前的涂鸦期,5岁前的图式期,9岁前的想象期,9岁后的写实期。应该尊重不同阶段孩子的自然状态,不可拔苗助长。如果孩子的绘画超出了年龄的特点,那一般都是老师直接参与的太多了。
分析:先除开天赋异禀的孩子,这个不同时期的研究,是很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是经过很多人验证的。含仔也基本符合这个规律。
这是3岁时他的自画像、飓风和颜料涂鸦,颜料涂鸦是将近四岁时凃的,他说是画的蜘蛛侠大战伏地魔。这一阶段,符合涂鸦期的特点。
下图分别是3岁、4岁、五岁时画的,他说是画的妈妈,到5岁时,有一定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着重强调了妈妈是戴着眼镜的。
所以,这个阶段划分的观点,应该是很科学的。至于后一句“绘画超出了年龄阶段的特点,一般是老师直接参与的太多了。”这一点,在含仔身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关于老师参与多少的问题。
这是含仔六岁时画的小人。他非常喜欢画这样的小人,喜欢用这样简单的小人画出各种不同的动态。
突然有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非常开心地画了二天下图这样的小人。我问他:你画的小人跟以前不一样了。他说:这是老师教我们画的。我非常清楚他们幼儿园老师教绘画的形式,就是在白板上用黑笔画简笔画,然后小朋友在下面照着画。
但是过了二天后,他又继续画回了他的大肚子小人。从此后再没画过上图那样的小人。
但是在画纸左上角画上四分之一太阳,含仔几乎在幼儿园拿回来的每幅画上都有,也在家里的绘画上,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我问他:你见过天上的太阳变成这样么?他想了一想,说好像没有,我看到的太阳都是圆的。后来,就再没有见过他在画纸左上角看见四分之一太阳。
结论:老师对于孩子的画面最终的结果,以及家长对于上过绘画班后期待孩子拿出来的结果,对于孩子最终完成的绘画作品,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关于老师参与度的问题,我估计会出现以下二种情况:
(1)如果小朋友在老师的参与下创作了自己不喜欢或完全没有能力达到的绘画作品,可能会出现回到家之后以前怎么画还是怎么画,或是不再喜欢画画的情况。
(2)如果在绘画班中,老师完全不参与创作(包括提供范画,直接完善孩子的画),大多数小朋友都不能拿出一幅完整的画。因为小朋友根本就没有画一幅完整的和形象的画的概念,越小的小朋友越拿不出。但是家长,肯定是不能接受这个成果的,因为在大多数家长心中,这代表孩子根本没有学到东西。
但当家长看到绘画班孩子画出来的作品都像流水线产品的时候,第3种观点就出现了。
03
观点:现今的很多小画室培训班都是扼杀孩子天性的示范画、简笔画教学方法。教9岁前的小孩子素描、绘画考级,都是儿童绘画教育的乱象。长期下去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分析:示范画、简笔画、素描、考级,确实有局限性,但是扼杀孩子天性,个人觉得太悲观了。因为不是每个孩子学画画都是为了当艺术家的,也不是每个不这么教的孩子最后都能成为艺术家。
绘画存在考级,实际上是把绘画作为一种技能来看待,但这并不是抹杀艺术,画家在很多历史时期,本就是工匠。考级,应该看做绘画除了称为艺术之外的另一种目的,而不是对立存在。
这是含仔照着绘本上的挖土机画的,绘本不是什么很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就是那种小孩子上学用的教材上的图画,其实也就是简笔画。
如果一些家长和孩子学绘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信手拈来地画出一些又简单又形象的物体,那示范画和简笔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至于那些对于贴满亮晶晶各种色彩,画着大黑边线作品嗤之以鼻的人,也大可不必全盘否定,认为这样的作品毫无审美感觉俗气。
结论:审美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如果小孩子觉得过程很开心结果很欢喜,这样的方式也就不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
不过,大家还是期待着一种更高大上更接近艺术的儿童绘画教育方式,于是第4种观点就应运而生了。
04
观点:儿童艺术教育的正确方法,应该是让孩子观察、接触、运用综合材料和创意素材,让孩子沉浸在艺术家和好的艺术作品中。要结合艺术家作品的再创作、多种手工艺的体验、高大上艺术词汇的引入、艺术圣地游学的组织,给予孩子艺术修养的整体提升。
分析:首先,不存在所谓正确和错误。材料和媒介的花样多了,孩子有了更多的新鲜感,引入了艺术家和艺术史,孩子的知识面拓宽了。运用了多种创意材料和创意想法,更注重过程,会出现一些随机的结果,让最终的成果不千篇一律,确实给孩子提供了多重创意体验。
看起来,确实是孩子在主导自己的创意和画面。但教师的参与,并不见得少了。试想一下,如果教师不准备好材料和材料可能预知的结果,孩子自己能想到用这种材料和创意么?
这种儿童艺术教育方法的流行,与家长整体艺术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关系。但我认为,这样的课程,本质上是一个拓宽眼界和思路的创意课程,而不是绘画课程,提供的更多的是当下的一种有趣的艺术体验,但并不能在短期内产生什么突飞猛进的效果。
结论:不过有一件事情是明确了的,不教显然是不可能成立的。介入当然是要介入,要用更艺术的教育方式去介入。不应该笼统地说教与不教,而应该说是选择人教还是环境教,是强制介入地教还是潜移默化地教。
归根结底,还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从业人员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要提高。示范画被诟病,本质上不就是因为画示范画的人本身也并没有什么审美么?所以大家只好拿出艺术史和大艺术家来体验,但是体验归体验,最终,不还是需要真正懂绘画有审美的人手把手地教么?
以上就是我对于儿童绘画教育的一点理解。很多混沌,很多矛盾,很多无解,因为对于未来,本来就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至于我和含仔一起做这些手工和创意的目的,可以总结为:运用艺术教育的形式,达到艺术之外的目的。只是我碰巧擅长视觉和创意这件事情,所以把这件事情和其他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我没有送他进绘画班,也没有手把手教他画画,因为我让他绘画的目的并不是画一幅完整的画,掌握一种绘画的技能,或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只是培养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他喜欢的事情,因为这有助于理清思路。记录就好了,画的好不好并不是我关注的事情。
我们做的手工,很多都是为了让他更理解某一个绘本故事,以提升阅读能力。或者是为了给他解释某一个光靠语言解释不清楚的科学问题,以培养他的形象思维能力。
很多的废材、纸张、自然材料的手工,是为了让他观察身边的一切,知道一件事情的多种可能性,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思路和有洞察力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想明白到底怎么教孩子画画之前,我们是否应该首先思考清楚,我们为什么让孩子学画画?这样,想必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END --
非常感谢含妈的分享
文章来源:含仔和含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