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
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 章依文
“
经常能听到家长说,别人家的孩子1岁就会说话了,可是自家孩子两三岁了还不愿意开口,花了大价钱送去早教班也收效甚微,是不是孩子“言语发育迟缓”?
”
其实,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在排除生理性原因后,孩子不愿开口说话可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孩子在说话时,家长没有及时反馈和回应,就会给孩子消极暗示,索性也就不开口了。
而家长自认为有教育意义的音频也不适用于0~3岁的孩子,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还没到这个级别,所以送孩子去早教机构学说话并不合适。
许多家长认为0~3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抓住这个时期就可以多学一门外语,为未来打下基础。实际上,学习外语不在于时间的早晚,而是在于家庭是否有合适的语言环境。如果一味在机构体验“沉浸式外语”,可能会影响中文这一母语学习,因为它挤占了孩子学习中文的时间。
因此,除了儿童的自身发展水平外,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家庭语言环境的营造都是孩子语言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最主要的首先是要有交流的意愿,这种意愿有了以后,孩子会先把容易发音的词讲出来,比如叠词。如果你很想让孩子学更加标准的语言,其实不用特别强调,你可以说给他听。这样既不影响孩子讲话的兴趣,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学。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只要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方言也好,标准的普通话也好,孩子都是能够接受的。不必要求家里的老人、保姆都说很标准的普通话,与其强调标准的普通话,还不如有一个充满亲情和互动的家庭氛围来得更好。
如果发现孩子发音不清楚,家里可以做一些训练。第一步是让孩子把话讲得慢一些,因为孩子的口腔力量不够,通过让孩子讲话口型夸张一些、速度放慢一些,帮助他养成习惯。父母需要用更多时间和孩子慢慢聊天和说话,轻松愉快地交流,不要拼命去纠正。
更高的语言能力不是听懂日常讲话,而是听懂复杂的指令和段落。在幼儿园里的讲话肯定比在家里复杂。比如,老师说:“我们现在要上课了,要画一幅画,房子上要涂什么颜色,这个地方可以画成什么样?”如果有的孩子听不懂复杂的指令,那么给老师和家长的反馈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来判断。
孩子都喜欢玩,玩也是一种能力,对孩子来说,并不是说会玩这个玩具,就能够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比如,要知道“这个玩具怎么玩?我想玩的玩具,我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吗?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分享玩具,我该怎么办?”这些都是玩的过程中更高的交往技能,如果缺少这些技能,有些孩子就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了。
因此,我们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是什么,家长提供的帮助是什么?当专业人员告诉你,孩子有哪一方面的问题,父母要寻求老师的配合,把幼儿园里的活动“搬”回家练习,我觉得这种帮助最好。
练习什么样的游戏?家长可以扮演小朋友,而不是作为家长的角色,在家里模拟发生的问题,让孩子来应对解决。这并不是要求孩子做得多好,只要孩子努力去交流,家长就要肯定和鼓励孩子。
(内容选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上海市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主办的“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科学育儿巡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