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叫停幼儿园小学化:超前教育的危害,等孩子上二年级才爆发

作者:长沙精锐教育 03-19阅读:1511次


我们应该提倡的早期教育,是对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对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官的训练,对记忆认知、行为习惯、语言情商的锻炼,以及对自立能力、探索能力、阅读能力的挖掘。这些之后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远比小学的知识有用。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拼音等课程的通知。

通知明确提出:

对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

小学在招生入学中面向幼儿园组织测试等行为,将视具体情节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各地要结合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予以规范。

新规一出,立马引发热议。

除了个别赞同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

有家长说:

“可拉倒吧,不会一百以内加减法小学都不收,都是被逼出来的。”

有老师表示无奈:

“我们也不想教,但是现在孩子竞争压力真的很大,幼儿园大班孩子退学了好多,都去上幼小衔接班了,想管啊,但是管不住啊,你不让孩子去上,人家家长还觉得你在害孩子。”

如今,孩子还没上幼儿园,就要学拼音、背古诗词,认识几百个汉字,才上小学,就要学初中物理。由于担心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父母不惜花重金,让孩子从小上各种兴趣班、培训班,接受“超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过于强烈,而为了迎合这种需求,许多幼儿园、学前班都被要求教孩子们正式上小学后才需要掌握的学术技能,直到这次教育部办公厅发文治理幼儿园"小学化",这种现象才终于停止。

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些在幼儿园进行不下去的教育"小学化"方法,渐渐地转移到了早教机构上。

不过,提前让孩子学习这些课程真的有用吗?虽然有不少家长认为这样的早教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日后获得优势,然而多个研究发现,幼儿过早地进行语文、数学等学术性学习,很可能产生远期的不良效应。

过早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日后孩子很容易叛逆心理,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人际交往和情绪的发展,成年后甚至还容易违法犯罪,与父母们迫切追求的效果适得其反。

美国密歇根州一批做早教研究的科学家追踪过一批孩子直到15岁和23岁,对比发现学习与玩耍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差不多,但人际交往和情绪方面缺存在巨大差距,并且在不良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的案例上,前者的比例也远高于后者。

而即使退一万步来讲,按照弗洛伊德提出的婴儿期记忆缺失的概念:

一个成年人3岁前的记忆往往都很模糊,只有感觉是清晰的。

这就像我们不记得过去每一餐都吃过哪些食物,但这些食物消化之后都成了我们成长必不可少的能量。因此,相比"小学化"的早教,寓教于乐的早教方式更适合孩子的天性。

而我们应该提倡的早期教育,是对各种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对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官的训练,对记忆认知、行为习惯、语言情商的锻炼,以及对自立能力、探索能力、阅读能力的挖掘。这些之后能够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远比小学的知识有用。

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的一段话作为答复:

“我人生最主要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学到的。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早教机构之所以重要,并不是为了满足某些父母急切而功利的愿望,而是为孩子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为孩子之后接受幼儿园、小学乃至更高层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的托育机构能够正视孩子的成长,制定出真正符合孩子天性的课程与教育方式。

希望所有家长能够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玩的过程中抓住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