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深度阅读和主动学习的秘密就在这里

作者:互联网 12-06阅读:3682次

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深度阅读和主动学习的秘密就在这里

今天的文章是童书妈妈“如何让孩子进行广泛而深度的阅读”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家长们都觉得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是个大问题,这既反映了家长们对消遣性阅读的焦虑,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动机不够了解。

孩子在自由阅读中呈现出来的喜好和倾向,完全是由他的内部动机主导的。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好奇心就是孩子深度阅读、主动学习的秘诀,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孩子只看漫画书

是因为他对别的书没有好奇心

很多家长对孩子阅读方面的困扰是——孩子不爱看有内涵的书,有的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已经上小学四五年级了,一本大部头的纯文字的书都没读过,只喜欢漫画书、搞笑的书。”

如果仅从自由阅读的角度来看,看漫画书的确能提供很多乐趣,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我们也从不反对孩子看漫画书。之前推荐过书单|请不要给漫画书判死刑!可以给孩子看的漫画书单来啦!

不过,家长们如果都觉得孩子只看漫画书这是个问题,也许这还真是个不小的问题。这个既反映了家长的焦虑,也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动机不够了解。

我们就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孩子的阅读动机。

成人也好,孩子也好,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动机的。在自由阅读方面,因为几乎没有外界的干预和评价,孩子在自由阅读中呈现出来的意愿和倾向,可以说是完全是由孩子的内部动机主导的。

我们的内部动机大概会是什么?其实我们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有三个相同的内在驱动力:食物、性和庇护所。动物在灌木丛里嗅来嗅去,是源于前三个基本的驱动力。但是这三个基本的驱动力肯定是不会驱动我们主动提问、主动阅读和主动学习的。

不过,人类还单独拥有第四个驱动力——单纯的好奇心。据目前的研究可知,迄今为止,只有人类会抬头看星星,然后思考它们是什么?

好奇心是人们积极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机,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从认知学的角度,好奇心可分为了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

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深度阅读和主动学习的秘密就在这里

消遣性好奇和认知性好奇

孩子对漫画书提供的笑料充满兴趣,这种偏好就像很多成年人爱看娱乐节目、八卦新闻一样,属于消遣性好奇。消遣性好奇常常会表现为无止尽的喜新厌旧,所以漫画书总是会出很多本,并不停地出续集。娱乐节目、八卦新闻更是无奇不有,花样各种翻新。

首先,消遣性好奇其实也是学习的必要部分,它可以帮助人开阔视野,结交新朋友,找到很多短暂的快乐。这也是我们提倡孩子应该看漫画书的主要原因。

但消遣性好奇确实不能促使孩子深入地学习和探索,通过思考产生一些领悟,获得的知识或者说信息只能作为消遣。

只有将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探寻,我们才会获益良多。这种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也就是好奇的另一个层次——认知性好奇。

保持好奇心有多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想说,如果吃对于我们而言很重要,那么更为重要的是,不要把感知饥饿的基本能力,只应用在吃这件事情上。”

这句话概括来说,也就是乔布斯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成不成功,和他的智商或者情商有很大关系。但是英国伦敦大学冯·斯蒂姆的一项研究表明,个性特征对成功的影响力是智力的4倍。好奇心可能是影响个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好奇心将智力、坚持和对新事物的渴望三者完美合一。

因此,好奇心不仅和深度阅读有关,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索、乃至在学习研究工作中的坚毅程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希望孩子能深入阅读、主动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孩子保持好奇心——因为人类学习、发展、进步的最大的内驱力都源于好奇心。

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深度阅读和主动学习的秘密就在这里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六大方法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孩子从两三岁开始爆发出强烈的好奇心,每个家长都会深有体会吧?据哈佛教育学教授保罗·哈里斯的研究,孩子从2岁到5岁大概会提出近4万个问题,很多人都有被孩子无休止的问题问到哑口无言、不胜其烦的体验。

那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我们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状态给出了以下方法。

方法一: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

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指出,孩子和父母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探知能力和好奇心。安全感强的孩子最能适应与照顾者分离和陌生环境,并能主动地探索新环境。

安全感强的孩子成长较为积极,较容易与别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并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好奇心。不少研究表明,与父母有着良好关系的孩子,长大后的自我价值、独立性、学校表现、社交能力等方面,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人格健全的保证,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也大有帮助。

方法二:及时给孩子回应

每个人对于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的事情,都会非常难敏感,并充满好奇。

婴儿的阶段,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是不了解的,所以孩子常常会一边看着妈妈,一边指向某个物体,似乎在问“这是什么?”,如果妈妈关注到了孩子的需求,并回应了他的问题。他会继续指向别的物体,如果妈妈对他的手势没有反应,他就不会再提问了。

这种情况在任何年龄段都是相似的,婴幼儿时期在家、在幼儿园、在学校,包括成人在工作中,身边如果有一个耐心的解答者,我们都会更愿意提出更多的问题,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也获益良多。

方法三: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和“为什么”

如前面所说,拒绝回答或者漠视孩子的提问,都是对孩子好奇心造成伤害。而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中,我们尤其应该重视的是——以”如何“和”为什么“开头的问题。

孩子大概从两岁开始,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和“在哪里”的问题,比如“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爸爸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帮助他自己了解事实,这类问题回答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三岁,孩子就会开始大量地问“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类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这表明了孩子希望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这时候,家长作为“万物解释者”的负担会很重,就像前面提到的“从2岁到5岁孩子大概会提出近4万个问题”。

提问是认识发展极为重要的能力,而且看似简单的提问,背后蕴涵着一项惊人的技能。首先,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找出自己无知的部分;其次孩子还需要分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可能性。

比如,孩子问”鬼是真的存在还是捏造出来的?,那么首先他得大概知道鬼是什么,第二他还能够正确理解“真的存在的”和“捏造出来的”这个矛盾关系。这样的能力即使对人类的儿童而言,也不是自然而然或者轻而易举就发展出来的。

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应该采用耐心合适的方式、尽量实事求是地回答。对于孩子提出了的问题,如果自己答不上来,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答案。

我女儿小时侯因为看到地球、太阳等星球的转动,就问我:“它们为什么会转动呢?”我俩翻遍了百科全书和搜索网站,发现这竟然是连牛顿都没研究明白、至今科学家还不能彻底解释的未知问题,所以我俩一直都非常关注天文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于孩子无穷无尽的问题,父母不要因此反感,或者因为自己答不上恼羞成怒,压制和漠视孩子的提问。不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不爱提问也不爱思考了。

此外,拆玩具这类看起来的“破坏行为”,却是孩子好奇心、主动探索能力的表现,明智的父母不仅不会批评孩子,还会为孩子提供一些顺手的工具。

孩子只看漫画书和搞笑的书?深度阅读和主动学习的秘密就在这里

方法四:知识并不会影响

好奇心的发展,但不能灌输知识

有些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把好奇心、想象力和知识对立起来。“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是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到后来,就被一些人推论为:“想象力、好奇心和知识是天敌。”

皮亚杰认为: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种认知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已经获得简单规律之后,他才会发现不符合规律的部分。发现这样的不一致和信息缺口,好奇心才会被激发出来。

好奇心因为理解而产生,又可以由未知而激发。所以孩子在学校里学习各种知识,并不会影响好奇心的发展。

但是如果教授者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而不是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不启发鼓励孩子主动思考,漠视孩子提的问题,对孩子的好奇心还有很大影响的。

而不尊重孩子的认知学习的规律,三四岁就要学拼音、学认字、学数字、学算术的,就要准备“幼升小”考试的,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将是毁灭性的。

方法五:避免用过强的外部激励和评价

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6岁以上的孩子开始了正式的学生生涯,那么他就难免要面对一些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父母师长的约束和勉励,可能来自学校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这些可以说都是孩子学习的外部动机。如果这种机制不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动力。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于强大的外部约束反而会导致了内在动机的降低。因为外部奖励或批评,会使人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降低了自己对行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如果家长老师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孩子的好奇心容易被考试评价体系左右。结果就是:一切的学习都是围绕考试的,考试考的就认真学认真背,考试不考的就没兴趣,学习变得非常功利。

我们身边就能看到很多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对“自己的喜欢什么、想干什么”一无所知的中学生,到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可以说,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发展的潜力并不大,因为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失去了“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好奇心了。

方法六:与孩子的世界产生联结

一起扩展认知的边界

那么对于我们已经正在上学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保持或重新拾起对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这些说白了,都是外部动机,顶多就是一时有效。我们应该先走进孩子的世界,他们喜欢看什么漫画、玩什么游戏、讲什么样的网络语言……我们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语言,才能从他的自己想法和意愿出发,帮助他发展自己真正想发展的能力、想探知的领域。

其次,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和孩子完全隔绝起来,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事情别瞎操心。

我们已经决定和孩子成为朋友了,那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遇到的困惑或者家庭的重要决定,都应该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商讨,把孩子引领到现实的世界中。

不要把孩子的世界拘在学校、课外辅导班和虚拟的网络里,和孩子一起拓展认知的边界,才能帮助他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主动学习和深入阅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备注:本文插图选自电影《E.T. 外星人》,看E.T.的好奇的大眼睛,多么像我们年幼的孩子们。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作者简介

舒雯:理工女,童书妈妈编辑,从事理工科学图书编辑出版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