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想让两个孩子和睦亲密,在二胎孕期就要做好这些准备。二胎妈妈,看看你做到了几点?
作者:心心妈
一位朋友得知我怀二胎的消息,很是不解。她是独胎的极力拥护者,倒不是受经济条件所限,而是她一直认为,有了二胎,一定会让大宝受委屈。而她要给孩子最完整的爱。
这并不奇怪,她的观点缘起于自身并不开心的多子女家庭的成长经历。
可不管怎么说,兄弟姐妹关系好,又不缺爱的还是大有人在;多子女家庭对孩子性格塑造的裨益,这例子也比比皆是。要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我想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孕期的我,就开始尝试为俩孩子今后的相处埋下伏笔。具体来说,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妈妈有了小宝,就不会像以前这么爱我了”,孩子的这种观念其实是大人造成的。
小孩子认为爸爸妈妈的爱就像蛋糕,原本她可以独享一整块,可有了弟弟妹妹,就一份为二了。这种想法,其实是大人造成的。
比如,我们会说:
“妈妈没法陪你睡了,弟弟小,需要妈妈照顾”;
“妈妈现在不能抱你了,因为肚子里有弟弟妹妹”;
“你自己吃饭吧,妹妹需要妈妈喂”
这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有了弟弟妹妹,爸妈陪我的时间少了,没有之前对我好了。这时候,再去和他们说什么——爸妈的爱就像蜡烛的烛光,点亮一根蜡烛还能再点亮一根,我们的家就这样变得越来越温暖了,在孩子眼里这不是扯吗?
但有了两个孩子之后,父母的确分身乏术,这样的情况又怎么说呢?那就是将问题的焦点转向自己,诚实表达自身感受。
“妈妈怀孕了,体力不如之前了,抱你有些吃不消了”;
“妈妈刚生完孩子,这段时间都要好好休息,你能照顾好自己吗?”
这样的说法,就把孩子从对兄弟姐妹的排他中拯救出来,转向了对妈妈的体谅与理解。
2,“妈妈对我没有对弟弟妹妹好”——孕期故事让孩子重温妈妈的爱。
小宝一出生,往往比较耗费妈妈的精力和时间,大宝见妈妈给小宝洗澡、哄睡、哺乳,难免会产生嫉妒心理,认为妈妈对弟弟/妹妹更好。
这时候与其和孩子讲“原来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道理,不如直接向孩子描述具体的故事。
比如,整个孕期,我都会见缝插针地告诉女儿心心:
“哇,现在弟弟/妹妹已经4个多月了,他像一个小柚子这么大了!”我张开手掌比划:“正好能躺在我的手上!你也是这么一点点长大的,是不是很神奇”;
“呀,心心,我感受到小宝宝动了!你当时就是4个月整开始动的,到了后期,你长大了,胳膊腿更有力了,我猜你就在里面练武术吧,我经常看见肚子里这里鼓起一个包,那里又鼓起一个,可好玩了”。
每次讲到这些,心心都听得津津有味,还纳入了她的故事库,复述给别人听。借由弟弟/妹妹的成长,我们又回味了一次从前合体的甜蜜。我相信这些故事还能一直讲下去,随着小宝长大的步伐。
3,培养老大自豪的长大感
在小宝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大孩子常常会有“行为倒退”——他想变成小婴儿,获得弟弟/妹妹那样的照顾。显然他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孩子的自豪感。
在孕期的时候,每次我鼓励心心时,都会提醒她,比如:
“心心你现在都能帮妈妈搅鸡蛋了,3岁半的大孩子就是不一样”;
“心心,你最近平衡车骑得越来越好了,拐弯很顺畅,还能尝试着站起来,我猜弟弟/妹妹以后也很想跟你学”。
说得多了,心心对于“长大”这件事越来越自豪,常会跟我说,“妈妈你看,我会做这个了,在3岁的时候我还不会呢!”,她也会幻想,“注意!这里有一大波小孩要欺负我的弟弟/妹妹,让我来保护他们!”再发展到后来,就成了“妈妈,弟弟/妹妹是不是不会走路,以后让我来教他吧,我会好好扶着!”
4,建立家庭资源共享的观念
很多家长有了老二之后,开始格外注重公平,似乎只有两个孩子有了同样的玩具,分得了同等多的食物,就代表爸妈给了两个孩子同等的爱。父母这样狭隘的观念最终会植入到孩子的内心,同时也为自己将来的养育挖了一个大坑。
与其这样,不如早点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那就是家庭的资源都是共享的。这点对于习惯物品独有的老大是个挑战,我们可以从孕期就慢慢做铺垫。
在心心发现一些衣服小了、婴儿车不能再坐了之后,我会询问她:“这个可以给弟弟/妹妹用吗?”她欣然同意。我会很欣喜,“谢谢你,这样妈妈就不用再买了!如果你的东西都可以给弟弟妹妹分享,那妈妈就能省下一大笔钱了!弟弟/妹妹也会很感谢你!”通常,孩子听到这样的鼓励,分享的美德就能逐渐建立起来。
等孩子再大些了,我们就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们,家庭资源是需要共享的。比如同样的玩具,我只会买一个,而他们可以商量怎样轮流玩。
以上,是我在怀孕时做的一些铺垫。我相信这能有效缓解一些矛盾,但我也明白这绝不能解决所有。
在二宝出生之后,大宝该有的失落、嫉妒都还会有,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当我们接纳他所有的情绪,给他时间与满满的爱,我相信他会慢慢适应,并逐渐发展出“手足之情”。
作者简介:心心妈,育儿路上努力追求自我成长的全职妈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讲师,坚信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小孩,而学习是成为好父母的唯一捷径。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