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骑自行车。
可能是为了好玩,小男孩把车骑得很快,一时间刹不住车,结果撞到了一小女孩。
小男孩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无措地跟小女孩说了句“对不起”。
小女孩并没搭理他,仍在揉着受伤的部位,一个劲跟妈妈说,他撞了自己。
妈妈提醒她,“跳跳,他跟你道歉了,你该说什么呀?”
女孩坚持:“可是我不想原谅他,他是故意的……他撞得我好疼。”
跳跳妈妈明显加重了语气,“别人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你要说没关系,这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不要!”女孩开始哭了起来,“我就是不原谅他。”
做错了事情,要说对不起;别人道歉了,要说没关系。
我们很多人都被这样教导过,别人说了对不起,我们就应该选择原谅,这样做才礼貌。
但这种中国式礼貌却伤害了孩子。
对于跳跳来说,一句对不起,并不能让受伤的伤口不痛。
强制性地让孩子选择原谅,是一种道德绑架。
对于做错了事情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误以为,“对不起”三个字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可现实社会并不是这样。
“做错了事情只要说对不起就行,那要警察干吗?”
我们应该做的不仅是道歉,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弥补过错。
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大人总希望孩子有礼貌。
但是所谓的礼貌有着明显的负效应,实在是要不得。
如下这三种中国式礼貌,人们司空见惯
它们可能会伤害你家孩子。
1、强迫谦让,大的要让着小的我有个朋友,在家里是姐姐。
平时凡是她弟弟看上的东西,就算她再舍不得,都要让给她弟弟。
有次,她终于把心心念念了很久的存钱罐给买回来了。
那是她一个月没吃零食,没买小玩意,把所有的零花钱全部存下来才买到的。
结果弟弟看上了,非要她的存钱罐不可。
妈妈告诉她,弟弟还小,你该让着点他。你该学学孔融让梨,那样才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可是妈妈忘记了,当时她也很小,还是个读小学的小孩。
“到现在,我都特别不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
强迫让我谦让,把我的东西抢走了,拿给别人。
根本不是礼貌。是抢劫。”
无论孩子年纪大小,对于孩子个人的物品,他们有权利选择如何处置,
分享,送人还是只能自己玩。
谦让确实是一件美德。
如果孩子愿意谦让,我们需要及时地肯定他的行为,正面地激励孩子。
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之后,会更加乐于谦让。
谦让是美好的,是我希望把我的东西和你一起分享,一起得到快乐。
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我们不能强制要求,只能慢慢引导孩子。
2、强迫孩子打招呼小时候,我特别不喜欢两件事情。
一是家里来客人;二是去别人家做客。
我很内向,不爱跟陌生人打招呼。
那句“叔叔阿姨好”,对我来说很难叫出口。
但是我妈觉得主动打招呼的孩子才惹人喜欢,而我扭扭捏捏,不肯叫人,非常没有礼貌。
每次她看到我这样子,便急了:“平时我怎么教你的?要跟别人打招呼!”
她越生气我越抗拒,越抗拒便越生气……恶性循环了很多年。
后来才知道,其实孩子面对陌生人,会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不愿意跟他们讲话,这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
当然也跟孩子的性格、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有些孩子天生自来熟,初次见面便甜甜地叫着你,
有些孩子却只会躲在妈妈身后。
家长不必太心急,孩子从认生到愿意和他人交流,
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需要慢慢地引导孩子。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刻意地让孩子多跟别人接触,为提供他们与陌生人交流的机会。
让孩子自己下楼买东西,和广场上不认识的小伙伴一起玩……
在客人来之前,不带说教意味地,跟孩子先聊聊天,告诉孩子家里会有哪些人来,你应该叫什么,让孩子心里有个底。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叫人,家长可以代替孩子向客人解释一下,但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孩子就是不爱叫人。
3、过分谦虚我们班上有个孩子,特别聪明,而且也善解人意。
所有带过她的老师,都觉得她特让人省心。
小朋友也都爱跟她玩,基本上都是围着她转。
有次放学的时候,她家长问起我孩子的表现。
“孩子非常懂事,大家都很喜欢她。”
并且我还举了她的一些小事例。
“哎呀,其实她在家特别调皮的,每天都是上窜下跳的,而且不听话,我说什么都当耳边风……”
我很明显地看到了孩子听到妈妈的评价后那失望的表情。
满招损,谦受益。当受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推脱。
可是过分谦虚,可能会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孩子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孩子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赏识,会积极地强化这个行为,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所以当别人夸奖你家孩子的时候, 别吝啬你的表扬,大方地肯定你的孩子吧。
平时生活中,有些习以为常的礼貌,可能会害了我们的孩子。
你有被中国式礼貌坑到的时候吗?
留言和我们一起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