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今天的幼升小专栏要更深入的聊一个话题,关于惩罚。这很可能也是许多年轻的爸妈感到矛盾的难点:面对犯错的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惩罚的原则是什么?又该如何惩罚?
先叙述一个场景:
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主人家的小男孩很是可爱,五岁多了,看上去很外向,也很好动,进门先用枪瞄准我,我立刻回应他做了一个夸张的动作,孩子哈哈大笑。
在午间吃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的妈妈端着饭,来到客厅,一一把饭菜放在茶几上,接着打开电视,调好频道,然后才把孩子叫了过来。
家长解释说,孩子必须一边看着电视,才能吃饭,而且还要大人喂,天天都要这样,妈妈苦笑着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以后不懂怎么办!”这位妈妈看起来也是忧虑的,她知道这样做很不好。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给孩子喂饭在中国式父母里司空见惯了(有的是爷爷奶奶喂饭),可是要看着电视喂饭也算一个奇葩景象,而且如此有规律。看这父母的意思是无可奈何,没办法,已经养成了习惯,总得让孩子吃进饭去,那就边喂边看吧!
我有点愕然,很显然,家长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在这里,不谈什么溺爱了,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坏习惯,从那位妈妈娴熟的搬饭碗的动作来看,她肯定是习惯成自然了。
毋庸置疑,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家长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想问题的根本在于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惩罚,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甚至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慢慢地,他就会好的。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谅解,可能会使这些小毛病,逐渐发展成不良习惯,甚至大的错误,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在一些轰动全国的悲剧性恶性事件里面,一些学霸级的凶手往往因为成绩掩盖了他在行为习惯上的品性恶劣,以及父母从小纵容的恶果,到最后对彼此都是最深的伤害。
后来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我和他的父母做了交流,建议还是要通过一些惩罚方式加以矫正,他们也听从我的建议,过了半年,再次遇到孩子显得有礼貌,吃饭的时候也不再看电视不再妈妈追着喂,像换了一个人。我和孩子的父母相视而笑,现在的笑就不是苦笑了。
这个案例启发每一个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制止或者警戒,让孩子引起注意和警惕,从而避免错误行为或者不良习惯的重复发生。这应该成为一个共识,而不能有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惩罚是必须的。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惩罚的原则是什么?
第一原则:惩戒条款要有契约精神,有错才罚,父母不能随心所欲
惩罚条目一定是有针对性的,某一个具体的错误或者坏习惯,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不要因为今天爸爸妈妈心情好就不惩罚孩子,明天心情不顺就狠狠惩罚孩子;也不能因为这次错误小就不追究,下次错误大了一并算账……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些惩罚错误的具体条款,注意这个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约定的。举一个例子你要孩子做到吃饭专心,不看电视,孩子也可以约定爸爸妈妈吃饭不能看手机,如果违反就设定一个惩罚项目,这样的协商定下来的规则会给孩子一个清晰地边界,父母和我一起遵守规则,那就会坚定执行!如果父母自己不在约束之内,自己变来变去,对孩子最终也没任何威慑力,既是父母用权威强制执行惩罚,孩子也会心口都不服,反而埋下反抗的种子。
第二原则:惩罚要有据,事前先说明
孩子有时候并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在犯错误,尤其一些坏习惯,他之前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家长需要在孩子第一次出现这种行为时予以警告,一来是给孩子一次改正的机会,用之前的约定对照给他看,做到有理有据,二来是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接受惩罚了,而不是突然降临的惩罚,会让孩子以后感到恐惧。
举一个例子吧,在看电影时,孩子大声说话,或者跑来跑去影响到周围的人,父母要第一时间立即制止他,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是需要惩罚的行为,违反的公共场合礼仪规范,如果再这么做,“我们的电影就提前结束了!”如果他继续犯,父母应该立刻带他离开影院,而不能有丝毫犹豫,并且告诉他这场电影的费用会从他的玩具预算里扣除,直到一个周期结束自动取消(如我们和儿子曾经约定每学期500元玩具或者书籍预算,如有这样的惩罚,电影票费用就从里面扣除)。
第三原则:惩罚是有时限的,起止点要明确
这个原则经常被父母所忽视,在他们看来惩罚就是无限期的,直到自然遗忘为止,这并非一个好主意。一个恰当的惩罚必须是有时限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惩罚具体内容是什么,到什么时候结束,都要跟孩子说清楚。一旦惩罚结束、孩子内心认识到了错误,行为上回到规范,一切便恢复正常。如果没有时限,父母一直提这件事,孩子也会一整天都战战兢兢、闷闷不乐,甚至第二天还在为此提心吊胆。
这里也举一个例子,例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把馒头皮剥下来乱扔或者把盘子里的菜挑的很乱弄到桌子上,如果是无意的也需要提醒,如果是故意的嬉戏,过分之后就必须惩罚,告诉他立刻离开饭桌(先隔离到场景之外冷静思考),5分钟后可以继续吃饭,如果再犯这顿饭就取消。那么,5分钟静思之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立刻让他回来吃饭,并先整理好刚才的混乱局面。之后,不要再提这件事,惩罚的效果就是对后面行为有警示作用,如果父母一再提及证明毫无变化需要反思的是父母。
第四原则:惩罚之前,必须听取申诉,弄清事实原委
有时候,许多孩子在一起玩,过一会一个孩子哭了,这是大人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去惩罚另一个孩子,很可能造成“冤假错案”,因为在孩子群体之中难免会有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不能因为谁哭得响就是有理,就是受害者,父母要先静下心来,耐心听听孩子怎么说,再做决定,以免冤枉了孩子。
例如有一次一群孩子一起玩一个躲猫猫的游戏,玩了十分钟,一个孩子就哇哇大哭起来,同时边上站着一个呆若木鸡的小男孩,这个情形初看起来肯定是小男孩犯了错,结果等那个哭的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叙述一番经过,再加上周围小伙伴的“作证”,原来是哭的这个小孩子自己摔倒了,结果小男孩是做好事,帮助她站起来,结果小女孩看到自己新衣服脏了就哇哇大哭,小男孩当时就懵了。
这是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确实犯错了,听他的申述是希望更深刻的发现他犯错的原因,究竟是无意犯错,还是故意犯错,或者已经成了坏习惯,惩戒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父母首先明确孩子申诉的价值。
惩戒的原则大致是这么几条,接下来要思考的,如何惩戒?
现在年轻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是无原则的纵容,这里就不展开了,前面专门聊过,以后还可以继续聊;要么是把对孩子的惩罚当成了体罚,这样做,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说,运用惩罚教育是要技术含量的,惩罚不是体罚,更不是暴力,这一点一定要首先明确。
下面提供一些方法共年轻的父母们参考,仅作建议,可以适当拓展,符合上面四个原则就行。
惩罚不能走极端,要有章法
现在小朋友最大的问题是是玩手机和痴迷于动画片,这种诱惑是很难控制的,可能1个小时,也可能一天到晚刷屏,孩子也会偷偷在那看。父母的态度大体是这样的,可以看,但不能过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孩子肯定控制不住,有的家长的惩罚方式显然过于极端,发现孩子看得时间长了,一怒之下,关掉电视,乱打乱骂一通,甚至罚孩子几天不准看电视,孩子内心极其反感。
也有的父母解决这个问题显得比较规范,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和孩子约定(就是上面第一原则)规定看完了就结束,这样可以天天看,如果违反就取消一天或者两天(注意这是事前约定),只要家长坚守规定,慢慢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家长没有章法,高兴了让孩子看一晚上,不高兴一点也不让看,如此变化无常,孩子是不会掌握要领的。一旦家长实施惩罚,孩子坚决不会领情。
惩罚要迅速及时,不能算旧账
例如孩子的书包里或者文具盒里出现了他人的物品,一定要第一时间问清楚孩子怎么回事,如果是无意的,也要提出警告,甚至程度较轻的惩罚要让孩子记住不该发生这个行为;如果是孩子喜欢某个文具,故意拿别人的,家长的惩罚一定要及时果断,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采取一些有效的惩戒措施,比如责令孩子归还,一周不准吃零食,省下的钱可以购买那个文具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产生震撼作用。
如果孩子犯了错,没有及时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再跟孩子谈论此事,再去讲道理,孩子忘得也差不多了,很可能,孩子嬉皮笑脸,跟没事一样。这时候,家长再怎么动粗动怒,效果会打折扣。再加上有的父母喜欢翻旧账,陈年烂芝麻一起数落,结果孩子当前的错误没改正,又添加新的仇恨,可谓得不偿失。
所以,父母要做有心人,及时观察孩子的细节,第一时间进行纠错会有最棒的效果。
惩罚要顺其自然
有的孩子坏习惯不少,比如睡懒觉、不会穿衣服,甚至偏食等,这些其实也是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当然这个暂时先不谈。面对已经有了坏习惯的孩子,父母要掌握基本要领,不能一味地狠劲打骂,因为这些生活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里面有父母自己的责任,光打骂孩子显然不公平,孩子肯定不会马上变样。所以家长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出错,自己教育自己,就是说,顺其自然。
比如说孩子睡懒觉,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迟到几次,这样孩子到学校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一次之后孩子就会着急了,比你一遍一遍叫他起床,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孩子夏天冷饮不节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少买或者不买;孩子挑食,不愿意吃别的饭,家长的心要狠一点,不吃就饿一顿,一两顿孩子饿不死,到了晚上,连白豆腐他也会吃得很香。
在幼升小的过渡阶段,父母要明白一个理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父母在实践中往往做不到,尤其是有隔代教育的家庭,更是谈不上惩罚。所以这里提醒一下年轻的父母,给孩子适度的惩罚是希望孩子吸取教训,从而改正错误,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这也需要和孩子的爷爷奶奶讲清楚,不能中途抵制,否则,那就前功尽弃了。
你现在不惩罚和管教孩子,将来社会代你惩罚孩子,你自己选吧!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