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作者:心理咨询师育儿 04-12阅读:3767次

1火热的“幼小衔接班”

根据一位班主任的家访统计,某个小学一年级班,超过80%的学生参加过幼小衔接班,很多孩子进小学时,就能认识1000多个汉字,部分孩子达到2000字以上;数学方面,孩子基本上都可以运算20以内的加减法;零基础入学的孩子几乎没有。

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向儿童的一次重大转折。由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教育与学习为主的小学教育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容易使孩子在小学入学阶段出现各种不适应。因此,近年来,各种幼小衔接班、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焦虑的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以后学习更轻松,都给孩子们都纷纷报了培训班,而许多没有报班的家长,看到别家的孩子学会了很多东西,内心也在犹豫。

笔者一位同事的妈妈,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给儿子报了各种早教班——奥数、英语、拼音、书法、绘画、围棋......孩子的学习日程表,每天都排得满满的。

她说:“虽然我也不想他学这么多东西,但是你看周围的小朋友都在学,某某家的孩子都认得好多英语单词了,我们孩子啥都不会,担心他以后学习跟不上啊。”

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2“抢跑”的孩子真的有优势吗?

家长们普遍抱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幼小衔接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很多家长盲目地带领幼儿超前学习小学知识。

但是,“抢跑”的孩子真的有优势吗?

有位同事说:“我的孩子,以前上过幼小衔接班,一年级的时候,成绩还可以,现在也不如以前了。”

从长期来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谁能笑到最后难以预料,“抢跑”了几步不一定带来任何优势。就像中国古代“伤仲永”的故事,一个神童最后泯然众人,让人扼腕叹息。

从短期来看,会怎么样呢?一位小学校长以学拼音为例,分析了“抢跑”的孩子和“零基础”的孩子之间的学习差别。“开学第一周,零起点的孩子学拼音会吃力一些;但从第二周开始,差距就越来越小。等到了小学二年级,那些抢跑的孩子在学习上的优势基本没有了,反而是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表现越来越好。”

学习暂时超前的孩子,为什么不可能一路领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思维能力方面是有限制的,如果人为的干预,可以暂时提高他们的表现,但是这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很容易被“后来者”超过。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笔者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最早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强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一个个体主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的过程。缺乏主动性的、纯粹的知识灌输根本就不是学习!

同时,在建构主义看来,儿童的的认知结构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在儿童尚未获得适当的逻辑结构之前,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的东西。就像很多“神童”,在家长的逼迫下,几岁就会背诵大量古代诗文,但是他们对所背诵的内容不可能真正理解。只有当一定的逻辑结构建构完成后,儿童才能理解所学的东西,而这种逻辑结构的建构需要大量认知和经验的积累,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就是说,儿童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孩子的思维规律是一个从直观动作思维到形象表征思维,再到符号抽象思维的过程,而幼儿正处于直观思维与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的知识需要借助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来完成,也就是说,脱离生活实际的学习只能是机械记忆,结果徒劳无功。

根据建构主义,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注重培养孩子的一种技能,记住一些汉字或英语单词,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所以,幼小衔接班、培训班只能使孩子在短期成绩上看起来漂亮一点,对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的帮助。

家长应该怎么办呢?既然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处处都是学习的道场,在生活中可以学习,游戏可以中学习,比如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上楼梯时,就会拉着孩子的手,每走一步都和孩子一起数数:一、二、三……,自然而然地,孩子对10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都慢慢学会了。家长看似无意义的话语,让孩子认识了数学。

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以活泼有趣的亲子游戏,代替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让孩子觉得学习很快乐而不是痛苦,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3“抢跑”的三宗罪

笔者认为,家长带领孩子“抢跑”有“三宗罪”。

一宗罪:违反正常的学习规律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都不同,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都有差异,违反学习规律的超前学习,容易造成拔苗助长。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期的孩子动作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过早教给孩子识字、写字和计算,会延缓幼儿的动作甚至是智力的发育。

在未来的社会,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会过时,迟早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未来比拼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人的创造能力。

二宗罪: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超过实际年龄的学习负担,填鸭式的灌输知识,使得学习对孩子不再是乐趣,而是一种任务,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笔者了解到,很多培训机构的课程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存在重复。上过幼小衔接班、早教班的孩子,在上小学时觉得自己都学过了,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更容易让其失去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此外,现在的幼小衔接班师资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有位小学语文老师反映,很多上过培训班的孩子,拼音发音都有问题,且难于纠正。有位数学老师则说,孩子在培训机构所掌握的解题方法单一,但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上课就不再听讲,影响其发散性思维。

三宗罪: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教育家卢梭《爱弥儿》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造就的只是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没错,过早规划未来的孩子,会变得早熟,他们能让家长省心,但是他们对生活已经失去热情,而当他们到了老态龙钟的年纪,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又有什么样的记忆呢?除了回忆每天奔波在培训机构,已经没有多少童真童趣可言了,这是多么可悲!

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所以,家长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来思考教育问题。也就是,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具有自我驱动力的人。这就需要家长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赶着鸭子上架,不如主动飞上架!

其次,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就需要家长不要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上的超前学习,而要注意孩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心理健康的人。让孩子承担超过其实际能力的负担,势必会引起其逆反心理,既不利于其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家长们,当您看到自己的孩子因为“抢跑”而比别的孩子成绩好时,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因为您的孩子的成绩是以牺牲学习兴趣、亲子关系、创造能力等为代价的,很可能以后要为之买单。

幼小衔接,别抢跑,别让孩子成为现代版“仲永”!

4他山之石——国外的幼小衔接

国外有幼小衔接班吗?当然是有的。芬兰的教育举世闻名。在芬兰的幼儿园里,除了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班,也开设了学前班,每天都有2-3节小学式的教学活动。在学前班,老师会发给每个幼儿一本“课本”,但是并不是直接教孩子如何读写和算术法则,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情境,比如幼儿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某种动物,叙述或者书写一个小故事,让幼儿在愉快生动的情境下完成学习过程,如一些简单的单词、加减法等。教师也会进行一些有趣的测试,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在他们看来,学前班并不是要求孩子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让他们对小学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消除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感,以便顺利实现由游戏学习向学科学习的转变。

日本在2009年开始施行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特别强调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日本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其前提是尊重婴幼儿发育的特点,开展符合孩子身心特征的学前教育,努力防止学前教育 “小学化”。比如,有的小学会在新生入学的最初20天,通过做游戏、读故事书,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小学阶段的一些习惯。

人生这场马拉松,很多人并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了一开始就用力过猛而后继乏力。比平庸的孩子更可怕的是瞎焦虑。就像有个半开玩笑的段子所说,姜子牙80岁才出山;肯德基老爷爷大半生都一塌糊涂,65岁才创业成功,著名画家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画画,而后才获得成功。

所以,人生各个阶段有自己的规律,别被短期的得失蒙蔽了双眼而“抢跑”。始终让孩子保持乔布斯所说的“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状态,快乐健康地成长,相信您的孩子一定是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