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差?
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具体表现
1、孩子多次重复阅读一个故事,但依旧记住不故事的情节和重点;
2、孩子没能看明白故事在说什么,亦或者他们听不懂宝爸宝妈讲的故事,也看不懂一些绘本中的内容;
3、孩子过于关注故事中的各种细节,反而错过了很多故事的重点(故事线、情感线等);
4、孩子无法复述其所听过的故事,即使多次重复听还是不行;
5、孩子在生活中只倾向于喜欢一种类型的故事,其他类型的读物无比排斥;
6、 宝爸宝妈给孩子读了很多故事,孩子只想听,但孩子很排斥自主阅读的过程,连自主翻书都不乐意;
7、孩子会听故事,但让其开口讲故事就会有结巴、思维混乱、口吃不清等症状表现出来。
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原因
字词解码速度慢
所谓“字词解码”是指对视觉词汇(字形)转化为语音(字音)和意义(字义)的过程,比如看到“马”,就立刻读出“mǎ”。这类儿童解码速度很慢,通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间过长,导致读了后面的内容就忘了前面的内容,自然没法理解文章内容;
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能力落后
这些儿童读到某个词语想半天才知道该词语的意思,也不能根据词语的语境,判断词语的意思。这些都影响了阅读理解;
语音工作记忆落后
阅读信息主要是以语音的性质保存的,在阅读时,我们要边读边将读过的内容保存在大脑中,如果儿童语音工作记忆容量小,阅读时就会边读边忘,导致理解困难。
缺乏阅读指导
读书停留在浏览故事情节的层面,未能深入理解。一些父母有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意识,更会买一些书籍给孩子进行阅读,但是其缺乏陪伴和知道,抓不住故事的重点。
阅读类型单一
孩子多会出现偏好阅读的情况,即对自己感兴趣的才会多看,但是一旦换了读本类型就根本不想看或者看不懂。
缺乏人生阅历
阅读是一个长期积累、积淀的过程,要结合一定的生活阅历才会有所感悟,印象深刻。
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引导孩子精读经典
“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的限制,大多数小学生在初次阅读一本书时,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还不能像大人那样进行深入思考。”郑州一名师如是指出。
这位名师以看《草房子》为例,让孩子们初次阅读后,上交一篇读后感,效果并不好。故而让孩子们再看第二遍,不过这次她让孩子们看了《草房子》的电影,再写作文时孩子们写得就很有思想和深度了。最后他们又看了第三遍,这一遍就要求孩子找出好段落、好句子,把特别喜欢的摘录下来,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点评。
教育是相通的,这位名师的阅读指导方法一样适用于家庭操作。家长也可以去了解孩子阅读的书籍,并给孩子一些建议:哪些读物适合精读,哪些适合简单浏览。对于经典的书籍,可引导孩子通过看相关影片视频、摘抄语录、多次反复阅读来加深理解和获得启发。
二、经常与孩子谈论其阅读的内容
家长要和孩子经常交流阅读的内容,机智地提示一些有关阅读的思考问题,这种平等的口头交流,十分有助于孩子的主动思考,并能让孩子加深对全书观点的认识。
比如,①阅读之前,可先让孩子根据目录中的内容回答:你对书中哪个版块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哪些内容不感兴趣?②阅读之中,可自然询问孩子:书中的故事进展如何?是否跟自己原本想的那样发展?你觉得后面的内容将发生什么情况?③阅读之后: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吗?你喜欢书中的哪些情节?请你对书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做一点评价和分析。
三、努力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
舌根生智慧,朗读提高智商。朗读,好处多多:可以将孩子的眼、口、耳、心多官并用,能有效地增加大脑接受信息的容量;锤炼孩子的语言感知能力;而且朗读速度缓慢,可以使孩子有更多的时间领悟所读到的信息。
保证孩子每天有2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逐渐帮孩子养成天天自主朗读的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四、坚持阅读,厚积薄发
姚晓静老师(2007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曾说过:“读书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好多年的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如果文学类居多的话,孩子的文化底蕴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是社科类的,他的视野会很开阔;如果是漫画类,他的想象力会很丰富。不同的书,孩子读后的收获也不尽相同,但这种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阅读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课程
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阅读
宝爸宝妈想自己的孩子以后是轻松学习、快乐生活、博览群书和博闻强记还是整天埋在作业堆里,永远做不完及陷入怪圈中?
其实孩子的这种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因为阅读理解能力好的孩子即可拥有前者。而孩子是否会主动坚持阅读甚至是爱上阅读又与父母“脱不了关系”。
倘若宝爸宝妈喜欢看书,孩子从小也就在“书香”中熏染。自然就会喜欢读书了。在这基础上加以引导,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提高都难。阅读是个需要坚持不懈的过程,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把阅读带进日常生活中,丰富孩子的内涵、开阔其视野,未来过上轻松快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