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睡觉被妈掀被子,一气之下跳楼令人震惊”
“15岁的初中女生因与母亲闹纠纷,喝了半斤农药”
“云南留守少年自杀 留下遗书指责父亲“亲手”导致他的人生悲剧”
……
看过不少类似新闻,很多孩子因为成年人眼里的“小事”就选择极端的行为,总是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心理脆弱不过是因为经受的打击和挫折不够。
也经常有人说,原生家庭成为很多人逃避改变的借口,作为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分辨事情的对错,重新选择自己的路,不能再这么玻璃心。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玻璃心”一词是不适于应用到亲子关系上面去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最基础的依靠和精神养分,所以来自父母的打击,与他人给孩子伤害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你怕孩子在竞争中落后,对他现在的劣势数了个遍;你怕孩子娇气傲慢,觉得多说几句“我孩子不聪明,都是靠勤奋读书”可以让孩子更踏实……
孩子并没有分辨家长说话背后的“别有用心”,他们很容易照单全收,认为自己就是差的,不值得被爱的。
中国式的打击教育谬误,需要我们的父母们意识到几个重要的问题。
打击教育是父母
对自身的不满的焦虑投射
亲子关系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父母自身问题的自我投射。
父母把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满和愤怒,焦虑和失败,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过孩子扭转自己的命运:
怎样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希望孩子读书好,找到最好的工作。社会关系一般,就会希望孩子当公务员,当人上人。
焦虑和挫败典型的投射,就是 “别人家孩子”,很多孩子会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希望扭转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否定,但一辈子都很难达成。
因为父母本身没得到改进,对外的投射就不会停止。
孩子内心的坚强和力量
来自真正的爱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童年常常是得到充足爱意的孩子,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尊重,并且给予正确的保护和必要的限制。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附属品,通常就会产生家庭暴力、溺爱、否定。
有些父母打击否定孩子的时候,还要说:“我是为你好”。
当伤害戴着爱的面具出场,就会让孩子们长大后,认为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挑刺的交流模式,不会正确表达感情和需求,再使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去“爱”别人。
很多励志故事的主角也许在物质上吃尽苦头,但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背后通常有深爱他们的父母或是引导者,他们坚强和内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挫折和苦头。
孩子的内心坚强和自信,是明白父母是无条件爱着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是明白在外跌到多少次,背后都有稳定的能量支援;而不是在外受伤,还要受到来自父母的双重夹击。
真正的挫折教育
不是打击与否定
打击否定孩子,并不是许多父母口头上“让你成长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孩子跨越困难,而不是人为地设置挖苦嘲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指出,一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打击教育会让孩子成长为固定心态,拥有不了成长心态,同时还会分裂成为两个自我:
孩子会感觉父母爱的只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而那个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大后,一旦做不到某些设定的标准,就会开始厌弃自己。
深度输送爱的链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坚强,请你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这份爱和这份接纳会成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战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