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幼年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今后是否能形成独立的人格、成才有莫大的影响。家长切勿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书本,这样久而久之会破坏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会产生两种后果——要么是孩子跟别人的界限分不开,觉得别人对她好是天经地义;要么是对父母产生依赖心理。
“常常有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被父母责骂,这种行为不可取。”张帆说,孩子如果已经觉得自己成绩差,此时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以爱为名的求全责备”,父母切莫再去责骂他,这会让他丧失自信,“是射向孩子的第二只箭。”孩子如果成绩好或者有进步,应该夸他“真努力”而不是“真聪明”。切莫给孩子贴上“蠢”、“笨”的标签,这会让孩子不再自信,丧失努力的动力。
让孩子承担一次错误的后果
“小朋友正处于对各事物的敏感期,所做出的种种反应无论是否符合大人想法,都是在对别人的行为模仿、尝试,家长切勿反向引导。”举例,很多两三岁的小朋友开始骂人、说脏话,这是因为他们“处于语言敏感期”,看到别人说脏话能引起注意,便主动模仿了这种行为。骂人、说脏话只是在很客观地验证“这个行为能否引起别人注意”。
“不仅仅是骂人,孩子打人、哭闹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介绍,如果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试探你对这种行为的反应,此时如果你呵斥、指责他就是正中下怀——你对他行为有反应,他就会觉得,这样做会引起你的注意,行为是有效的。张凡给母亲们支招,“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忽视他,不作出任何反应,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这个行为无效,也就不会再这样。”
“孩子长期保持不好的行为习惯、屡教不改,是因为他没有因错误行为受到惩罚。”再举例,一个孩子上学总是忘记带午餐,妈妈每次都放下工作给他送去。屡教不改后的一天,妈妈拒绝再给他送饭,这个孩子饿了一整天后再也没有忘记过带午餐。把这称做“自然结果惩罚法”——“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想做错误的事就让他去做,让他自己去承担一次错误的后果,久而久之他自己就会形成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