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富养的穷人家孩子, 后来怎么样了?

作者:凯叔讲故事 06-27阅读:2105次

作者 | 沐儿

1

Bep是我的邻居,一个和蔼的中年妇女。

说到孩子,她很心痛。

Bep的先生从事着简单的工作。

他很努力,但薪资一般。

Bep说,按照他们的能力,

能在这条街道找到他们现在居住的这栋舒适的小房子,

她跟先生都很满意。

他们夫妻原本想多要几个孩子,

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一个儿子。

由于是独生子,

他们从来没有让他短缺过任何东西。

在学校里,

他们支持他参加了一些贵族运动,

给他买名牌的衣服,

总怕他融入不到俱乐部的圈子里。

16岁那年,

他们送给他一辆贵重的踏板车。

为了买这辆车,Bep夫妻俩几年都没有出去旅行。

总之,只要是孩子要的,

他们都尽量满足他。

“后来,

我知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他并没有因为得到这些东西而高兴起来。

他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想得到所有他想要的东西。”

Bep不无遗憾地说。

“儿子常常去那些住着别墅的同学家里玩,

但那些孩子从来不来我们家。

虽然儿子没有说过什么,

但我知道,

他为有我们这样的父母感到羞耻。

为他的妈妈,

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连自己的车都没有。

为他的爸爸,

没有像他同学的爸爸们,有自己的公司和事业。

为他出生和长大的这所小房子,

没有游泳池更没有健身馆。”

Bep在说这段话的时候,是心碎的。

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想要富养唯一的孩子,结果却事与愿违。

儿子上了大学后,回家的日子少之又少。

父母成了他的“取款机”,

他只在需要钱的时候联系他们。

那时候他们已经知道,

自己的教育方法完全失败,

但是为时已晚,什么也改变不了了。

如今,Bep的儿子大学毕业,

在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任职。

他一年里回来两三次,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他好像并不属于这个屋子,

Bep夫妻俩也觉得浑身不自在。

“最可怕的是,”Bep说,

“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误造成的。”

2

很多家庭都在纠结,

孩子究竟应该穷养还是富养,

我个人的观点是:

尽量给孩子创造条件,

但一定不能逾越自己的能力。

打肿脸充胖子,只会委屈了自己,

还在孩子面前不讨好。

当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这个问题的时候,

我总是很认真地跟他说:

“我们不穷。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

一年还可以带你度一次长假,两次短假。

你上大学的费用,也已经给你预备出来了。

但我们家也不是特别有钱,

你18岁的时候,送你一辆代步车没有问题。

可如果你想要开好车,那就得自己挣了。”

别以为孩子小,讲这些他不懂。

小孩的理解力,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就跟我说,

你家孩子对金钱的态度特别好,

既不吝啬,也不浪费。

原来,几周前,

老师带他们去根特旅行。

第二杯饮料半价,

小家伙用自己的零花钱请同学们一人喝了一杯饮料。

有同学说,哇,Tommy ,

你这么多零花钱,你家好有钱啊。

结果,我儿子正色道:

“其实我家并不富裕,属于普通家庭。

可能我妈妈怕我饿着,学校活动的时候,

就会多给我点零花钱。”

儿子平时很节省,

但在他觉得值得的地方,也很舍得。

这一点,我挺欣慰。

一味地省省省,绝对是穷人思维;

而不加节制地花,带有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惯。

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

就应当该节省时节省,

该享受生活时享受生活。

“君子量体裁衣”,按照我们的能力去生活,

张弛有度,大人不费力,孩子也觉得舒服。

我当然不反对他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

但那得用自己的钱。

攒零花钱是一条路,

长大后勤工俭学是另一条路。

3

孩子在成长阶段,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至于物质,真没必要那么极大丰富。

想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陪伴上的短缺,

往往事倍功半。

我在北京教书的时候,班上有个胖胖的男孩。

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

总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后来我去家访才知道,

孩子是一直跟着姥姥姥爷生活的。

孩子的父亲在某省办矿业,

因为生意兴隆,孩子的妈妈觉得,

得去他身边看着点,否则,男人有钱就学坏。

她守住了丈夫,却弄“丢”了儿子。

由于舍不得放弃北京的教育资源,

她把孩子托付给了老人。

但是,孩子从小习惯了妈妈的陪伴,

突然间的空巢,让他无法适应。

妈妈也心疼他,就不断给他加码零花钱。

从每月600涨到每月5000。

可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常常一掷千金:

“谁给我写作业,我周六请他吃麦当劳。”

他学习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坏,身体越来越胖。

好好的一个孩子,毁在了没有原则的“富养”上。

4

真正的富养,是富在精神、富在教养。

单纯的物质的富养,往往会害了孩子。

尤其是穷人家的孩子,

更不能学着有钱人,去宠溺,

去无限度地满足。

根据自己的能力,不要羞于向孩子说不。

只要引导得当,即使家庭贫困的孩子,

也不一定会有自卑心理。

欧洲这边,

很多靠领政府救济金生活的土耳其家庭,

孩子们照样活得天真烂漫。

他们虽然不能经常买时兴的衣服和玩具,

但他们的父母,却有更多的时间陪在身边。

孩子们常常骄傲地说:

“我妈妈会做好吃的蛋糕。”

“我爸爸会准时接送我上下学。”

他们总是看自己拥有的,不可谓不智慧。

王尔德说: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给孩子灌输了匮乏感。

即使穷养,

也要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

痛快地满足孩子的愿望。

比如夏天里的冰淇淋,一盒新鲜的草莓,

孩子渴盼很久的一个小玩具等等。

这样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

有就大方赠与,没有不能强求;

父母是爱你的,能负担的一定帮你,

不能负担的就要靠你自己。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会有一颗平常心。

他们虽然物质不富裕,内心却不匮乏。

反而更容易激起奋斗的欲望,来改善家庭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