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对环境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环境”两字,普通是指儿童所接触的那些静的、呆板的物质。其实,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
跨世纪教育提倡给孩子“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的第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孩子独立成长。”儿童必须与四周环境中的人与物保持一种整体关系,透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吸收周围环境的积极因素,获得对环境的经验。这样儿童才能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界限,进而个性得以综合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否则,如果儿童不能依据自然规律吸收环境经验,那么他对环境的敏感性也会随之消失,这将对儿童正常化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继而影响儿童的成熟。
“事实上,正如生理胚胎一样,心理胚胎也需要外在环境的保护。它需要爱的温暖,需要人们尊重它的存在,需要一个能完全接受它、永远也不会阻碍它的环境。”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早就倡导“以谷养形,以德养神”,就是指人的成长需要环境的滋养,不仅要靠身体成长所需的物质营养,也要靠精神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
“只有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正常的儿童才能在发展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力量:有自发的纪律性、不停地愉快工作、有社会良知,愿意帮助和怜悯他人。”
同时,跨世纪教育也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自由。“自由”是蒙特梭利教育中最基础的概念。让儿童实现真正的自由,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果儿童已具备了个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并能依据自我成长的自然法则而发展,那么儿童要想拥有极其敏感而独特的能力,就必须拥有自由。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他不断缩短自身与环境的距离,这是因为儿童只有不再依赖成人,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我们所说的获得自由。适宜的环境将有益于儿童的成长。”
自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在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靠,最后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达到独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经验,而不是依靠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充分的环境和自由,让她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自己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