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多的宝宝蹒跚学步时,免不了要摔跤,宝宝摔跤后,该不该扶?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分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一派支持扶,因为宝宝小,就应该给他百分之百的照顾;一派认为不扶,只要宝宝没有受伤,就应该让宝宝自己爬起来,从小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
值得提的是,支持扶的人中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看不惯孩子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孩子的爸爸妈妈还在一旁不停地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
我儿子学走路那会儿,就没少受到叔叔阿姨的谆谆教诲,有时见我被批评了,依然无动于衷,会生气地将孩子扶起来,并责备我说:“没见过你这么当妈的,太狠心了。”
我为什么会这么执着的坚持让孩子自己起来呢?源于一段经历。
我有一个远方表弟,听妈妈说,当初舅舅舅妈为了生一个儿子,冒着两人被开除公职的危险,加之是晚年得子,所以,表弟出生后,就是百般宠爱,不让表弟受一丁点儿委屈,只要一摔跤,舅舅舅妈总会第一时间将表弟扶起来。
有一次,舅舅舅妈外出,将表弟交给他的爷爷照看,爷爷的年龄大,耳朵背,据说连打雷的声音都听不见。那时正值冬天,南方有用火盆烤火的习惯,表弟不小心跌倒在火盆上,因为平时每次跌倒都有人将他扶起来,所以,他不知道自己起来,只会哇哇大哭,可爷爷耳朵背,听不见,直到邻居听到哭声跑过来,才将弟弟扶起来,弟弟的大腿都被烫伤了,那时弟弟已经4岁了。
这件事之后,舅舅舅妈依然没有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什么问题,继续娇生惯养。上学时,表弟的行为不端,为此转了好几所学校,才勉强读完中专。前不久,舅舅打来电话,向我借钱,因为表弟赌博,欠了两百多万的赌债,表弟的老婆闹着要离婚,为了还赌债,舅舅四处找人借钱。
真的为舅舅感到悲哀,表弟都30多岁了,是做父亲的人了,还依然这么不让人省心,也许直到现在舅舅都不知道表弟为什么会这样,已经70岁了,还要为儿子拉下老脸四处借钱。
表弟今天能闯下大祸,绝非偶然,而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今天的不幸播下了种子,就像当年他摔跤了不知道自己爬起来,一定要别人扶起来一样,在当时看来,或许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就是他今天不幸的初始量。
在犯罪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破窗效应,该理论是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的,其实早在他们提出这一理论之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就做过一项实验。
实验人员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其中一辆停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了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被实验人员摘掉了车牌,将顶棚打开,结果当天车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那辆车,停放了一个星期依然安然无恙。后来,辛巴杜用锤子将车的玻璃敲出了一个大窟窿,结果仅仅几个小时,车就被人偷走了。
正是基于这个实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才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意思是说,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但是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房子的其他窗户也很快被人打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面白墙上如果被人踢了一个大脚印,很快,这面白墙上就会布满很多脚印;
上课的时候,有一个人小声讲话,若老师没有制止,很快就会有很多人窃窃私语;
等公交车时,若有一个人插队,原本整齐排队的人们,立马就会蜂拥而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道理,当孩子犯错误时,哪怕是很小的错误,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他纠正过来,都会让他偏离正确的道路越来越远。
表弟今天会沦落成为一个赌徒,也是一个破窗效应的典型例子,从小被娇生惯养,就连走路摔跤这样的小事都要依赖父母,渐渐地,表弟的“窗户”就破得越来越多,舅舅舅妈却一直放任不管,直到有一天,所有的“窗户”都破了,无法收拾了,才着急,可惜已经无可救药。
现在,还是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不及时纠正孩子小错误的危害,总是在纵容孩子,常常喜欢说“孩子还小”,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欺欺人。
前两天,儿子在楼下荡秋千,刚开始的时候,秋千处有好几个孩子在玩,儿子一直等在旁边,好不容易等到几个孩子离开了,可刚荡了一会儿,就跑来一个小女孩,年龄与我儿子相仿。
见我儿子坐在秋千上,小女孩很不高兴,嘟着小嘴吧,过了一会儿,见我儿子还在玩,就跑过去找妈妈,看样子是让妈妈来帮忙,女孩的妈妈走了过来,对正在荡秋千的儿子说:“小朋友,你下来,让我女儿玩一会儿吧?”
“我刚玩了一会儿,我也等了好久,让她等一会儿吧。”儿子不愿意下来。女孩的妈妈依然不愿意放弃,继续说服我儿子,“你是小男子汉,男孩应该让着女孩的。”
“那也要排队啊!我就是等了很久,才轮到我的。”儿子不愿意妥协。
我站在一旁装作没看见,和邻居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我不愿意插手这件事,是因为觉得儿子没有做错,我原本以为女孩的妈妈会拉着孩子离开,没想到女孩的妈妈竟然提高了嗓门说:“哪个是你家长?我去找你家长评理去!”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对女孩的妈妈说:“再等五分钟,我儿子就下来了。”我本可以拉着孩子离开,但我认为这种做会让儿子误以为他错了,既然孩子没有错,我就应该态度明确地和他站在一起,支持他。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类似小女孩妈妈这样的家长,不要觉得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其实,是在为孩子养成张扬跋扈的性格打开一扇窗,有了一扇“破窗”,就会有第二扇,第三扇,甚至成几何倍数增长,等孩子霸道得一发不可收拾时,再想去“补窗”为时已晚。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孩子犯错误后,要立即纠正孩子的错误,纠正错误,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你错了”,而是应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不要觉得告诉孩子错在哪里是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做得不对。
吃饭的时候,孩子不小心将饭洒在了桌子上,着急上班的妈妈立马吼起来,“你已经连续几次将饭洒在桌子上了,你怎么这么笨?”说完,拿来一块抹布,将桌子擦干净。
这样做就是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吗?不!这是家长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除了被妈妈凶一顿感到不高兴外,她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天,还会将饭洒到桌子上。解决问题的交谈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宝贝,你将碗移近一点,你身子往前倾一些,看看是不是好一点?”
很多家长都会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恼火,光想着发泄情绪,而忽视了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这不仅没有让孩子纠正错误,还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教育孩子要做到吾日三省,才能发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都需要一点点学习,一点点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