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曾戏言:“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出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家长是孩子言行的责任人。孩子的言行不仅代表他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他的家教。
熊孩子,是北方地区的方言,指惹人讨厌的孩子。一般也有昵称的意思,也有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
家长经常为“熊孩子”开脱
带孩子上亲戚朋友家做客,孩子乱翻乱拿,随意损坏主人家的私藏,家长开脱:“他不是故意的。”
带孩子出门坐高铁飞机,孩子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影响其他乘客休息,家长开脱:“小孩子就是爱动。”
带孩子去商场逛街,孩子东摸西蹭,家长开脱:“他还不懂事。”
家长为熊孩子行为的开脱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即孩子是不懂事的,对自己行为的对错分不清楚,所以应该得到周围人的谅解。
“熊孩子”其实是没家教
别以为孩子是不懂事,他们其实是没家教。不懂事说的是孩子不谙世事的本性,没家教却是刁蛮任性,让人讨厌。一味宠溺,让孩子连基本的礼貌和教养都没有,是为人父母的失败。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好习惯不见得会传代,但坏毛病一定会遗传。熊孩子之所以熊,恰是因为有“熊大人”在前面做榜样。
英国作家斯宾塞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进行正确教育的主要障碍不在于儿童,在于家长。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而周围人的容忍,则又进一步强化这个信号:你的行为,不会带来任何的后果。
据说,孩子在三到六岁时就已经形成了90%的性格,人生接下来的数十年不过是10%的范围里微调而已。这个说法也许有失偏颇,但一个人的性格,会在他开始认识和接触世界的短短数年间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