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家长如何管教才是正确的方式?
辣麻麻收到一位辣妈投稿,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文 | 王琳
上周日,西安重度雾霾,我和老公得以「有借口」心安理得地把青青丢在家里,自己出门逛街去,享受难得的二人世界。中午,我俩在一家成都小吃店吃饭,邻桌坐了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和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儿,他们聊天的声音时不时飘进我的耳朵里来——
「你买的这饭太辣了!你是不是想把我给辣死?」吃着吃着,小男孩向后一倒,生气地瘫坐在沙发椅上,对他爸说道。
他爸一看就是个脾气很好的人,仍旧笑笑的。可是他妈不干了,开始教育小男孩儿:「你怎么能这么说爸爸呢?爸爸掏钱买饭,给你端过来,你还冲爸爸发脾气,这么做是不是不对?」
小男孩儿赌气不语。
妈妈继续说道:「快!给爸爸道个歉!」
小男孩儿瘫坐不动。
妈妈耐心劝说:「快点儿!给爸爸说个对不起!……快点儿!说个对不起就完了。说完了,一会儿出门给你买个啥啥啥(我没听清)。」
「对不起!」小男孩儿嘟囔道。
「你咋这么没诚意呢?好好说!」……
餐厅里很吵,我只听了个大概。后来,他们走了,我忍不住跟老公讨论,他们做的对吗?如果以后青青这么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个小男孩儿觉得饭菜太辣,对爸爸出言指责。爸爸和蔼憨厚,并无不快,倒是妈妈认为儿子说话没有礼貌,需要及时加以教育。如此做法,可能是很多家庭里常常都会上演的一幕。可我看了,却觉得有些欠妥。
爸爸听了重话仍然和颜悦色,不免会让儿子觉得出面管教的妈妈真是多管闲事。爸爸都没生气,你还说什么?建立在不以为然这一基础上的反应,自然是抵触。
面对子女,我们的内心常常无比柔软,怎么看他都喜欢,看他做什么都高兴,偶有错误,若是无关痛痒,也不想和他计较。可是,错误的言行若是不加干预,难免会愈演愈烈。
这位爸爸不妨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生气,然后心平气和地直诉感受:「儿子,你这么说,爸爸心里有点儿受伤哦!爸爸点菜,是想带你吃好吃的,可能没点好,没有考虑周到,不合你的口味,但难道真是想把你给辣死吗?」
爸爸这样说,不仅客观陈述了儿子的激烈指责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率先承认了自己做的不到之处。只怕当下,儿子就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开口道歉了。接下来,爸爸只需再与儿子约定,以后吃饭可以由他来点自己想吃的菜,事情就解决了。
我认为,孩子言行不当时,平和地陈述有时比严厉地指责效果更好。
我的女儿青青在一岁三个月左右时,忽然出现了打妈妈脸的习惯。第一次,我生气地躲开,告诉她这样不对;第二次,爸爸看到,严厉教训,她倒来了劲儿,再次上手,爸爸直接把她拖过来,在屁股上重重打了几下;第三次,姥姥看到,厉声呵斥,可是依然发生了第四次、第五次。
我开始思考,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据我推测,原因恐怕是这样的——
我们抱起她时,常常会轻轻拍拍她的后背,以示安抚。那段时间,她也学会了扬起小手拍拍我们,我们都好高兴,常常会逗她:「青青,安慰安慰妈妈吧!」「青青,安慰安慰爸爸吧!」于是,她便再次轻拍几下。——这是「第一拍」。
那几天临睡前,我开始和她玩一个游戏,认识手、腿、脚等身体部位,我拍拍她的某一部位,比如腿,她就也拍拍我的腿。我们俩常常玩得哈哈大笑,以至于身在书房的老公都会好奇地询问:「你们俩在干嘛呀?怎么这么开心?」——这是「第二拍」。
后来,她玩得高兴不愿睡觉,我熬不住了,转过身子假装睡着。她便伸手一下子拍在我的脸上,她掌握不了轻重,那一下打得我很疼。我一回头,看到她满脸笑容,眼角眉梢里写满了期待,像是在等我打回去,继续刚才的游戏呢!——这就是错误的「那一拍」。
所以,青青是在跟我玩呀,她不是真的想打妈妈!
于是,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便告诉她:「青青,妈妈不喜欢拍拍,妈妈喜欢摸摸。」边说,我还会边拉着她的小手摸上几下。后来,她就学会了温柔地抚摸我的脸颊。而且好奇怪,一说摸摸,她就会摸脸,绝无第二个地方。
孩子的言行背后往往有他的原因,弄清为什么,才是解决的第一步。同时,把我们的感受客观地讲述出来,让孩子知道,他的言行带来了怎样的后果。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恶魔,一旦发现自己被理解,一旦发现心爱的爸爸妈妈不开心,他会有所动容的。
再来说说那位妈妈,她能及时地意识到孩子做得不对,并加以干预,这是正确的。可是所采取的方法,好像也值得商榷。
首先,她严厉地批评儿子说的不对,一开始就使自己站到了儿子的对立面,成为了一个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她没有接纳儿子觉得饭菜太辣吃不了的不快,反而将其定位到了不讲礼貌的位置上去。试想,如此心情下的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妈妈的教育、配合妈妈的引导呢?
亲子咨询师杨杰老师曾说:「严厉地批评孩子,通过制造恐惧迫使孩子作出改变,注定只是暂时的改变,从长远来看,我们破坏了孩子的积极体验。」
因此,面对批评,小男孩儿赌气不语;妈妈让他道歉,他瘫坐不动。
此时,妈妈屡屡催促,未果。于是,妈妈改变策略,开始许诺「说完了,一会儿出门给你买个啥啥啥」。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情不愿地开口了,可是毫无诚意。试想,为了奖励而说出口的道歉,怎能有诚意?
我认为,面对孩子不礼貌的言行,我们首先还是应该想想背后的原因,并将其说出来,以让孩子感受得到我们理解他、接纳他,而不是一上来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其横加指责。
然后,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教会孩子怎样道歉,就成为了下一步最最重要的事情。
我有位姐姐曾经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有一天,她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两岁的女儿本来正玩儿得好好的,突然,拿起玩具向阿姨砸去,砸得非常用力,以至于阿姨「哎呦」了一声。
她立刻向朋友道歉,还小声地说道:「她喜欢你,想引起你的注意呢!」然后,她让女儿道歉,女儿不愿意,她也没有催促,只是说:「那咱们等会儿再说吧!」
接下来,吃饭、聊天,照常聚会。
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对女儿说:「现在给阿姨道歉吧!你把阿姨弄痛了。」
阿姨说:「算了算了,没关系,我早都忘了。」
她却看着女儿,说道:「女儿,如果你不好意思,妈妈和你一起说;或者妈妈先替你说,你再加入,好吗?」
接着,她模仿着女儿的口吻说道:「阿姨你好,我是**!刚才对不起了,下次我会改正,请原谅。」
她说,当她提到女儿的名字时,她很自然地就加入进来了,而且还越说越诚恳。最后,阿姨抱了抱她、亲了亲她,她也嘻嘻地笑了起来。
最重要的是,后来,女儿慢慢地就会道歉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由衷地佩服姐姐作为母亲的智慧。孩子不愿意道歉时,她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孩子不会道歉时,她没有代替包办,而是一字一句教会孩子。
我想,孩子的成长,大概就在父母平等的沟通之中,就在父母的换位理解之中,就在父母的耐心等待之中,就在父母充满智慧的教育之中吧!
作者:王琳,微信公众号:女儿教会我的事(ID:daughter_teaches_me),深谙教育学、心理学的一线语文老师,当妈后,善于用温馨细腻的笔触记录女儿的日常,在好看的成长故事里分享管用的育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