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木进孔——聚焦宝宝典型动作能力的发展

作者:婴幼儿心理 02-23阅读:5870次

文/编辑:豆豆菲

闲得无聊时(比如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人们往往喜欢做一些“小动作”,比如摆弄一下身边的小物件,将东西一件件堆起来,或者,将一个东西塞到有孔的另一个物体里面……不光是大人,这些小动作宝宝们也非常喜欢,而通过观察宝宝们做这些动作时的表现,我们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宝宝们相关能力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宝宝们在一个经典的小动作“塞木进孔”上的表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这一类的动作,比如,将瓶盖塞进暖水壶,将手机塞进手机壳。别小看这些动作,要顺利地完成它,需要我们准确地感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握物体的位置,还要规划动作路径、协调手眼关系,以及必要时,在头脑中想象物体旋转后的样子并匹配物体间的空间关系。

为了考察小宝宝们在这个动作上的发展,借助宝宝们对这个动作所天然具备的兴趣,研究者们分别邀请了14、18、22和26个月的宝宝来到实验室。

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在宝宝们面前的,是简单的实验装置:一个开口为特定形状的空盒子和一个对应形状的柱体积木,而宝宝们要做的,就是拿起柱体将它们插进盒子中。

在开始的阶段通过演示先让宝宝熟悉了这一操作后,在正式的测试阶段,共有7种形状的柱体和对应形状的开口先后逐一地摆在宝宝们面前,而每种形状的柱体又分别有2种摆放方式,分别为竖立和横躺。显然,在各种形状中,圆柱体最为容易,正方形体、长方形椭圆形体依次变难,直角三角形体最难;而两种摆放方式中,横躺比竖立更难。

在宝宝进行动作的过程中,除了是否成功将柱体插入盒子中,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是宝宝们是否在柱体碰到盒子前对柱体的方位进行一些调整,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分别是:位置调整(放置时柱体是否刚好在开口上面)、竖直调整(放置时柱体是否是基本竖立的)和截面调整(放置时截面的形状与开口是否能基本对应上)的情况(分别对应下图中123行的情形)。

结果呢,短短几个月的年龄差的确就显示出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在所有的试次中,14、18、22和26个月大宝宝们的成功率分别为20%、33%、78%和81%。前两个小年龄段的宝宝通常直接拿起柱体就想往盒子里塞,而后两个大年龄段的宝宝多数时候则会在靠近盒子前先对柱体的方位进行调整;在不同的柱体形状和摆放方式上,宝宝们的表现与预期相同,在难度大时更少成功;在用时上,22个月的宝宝相比于前两个小年龄的宝宝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尝试,而26个月的宝宝则用时短而成功率高。

由此可见,最突出的转变发生在18——22个月之间。在这之前,宝宝们主要使用的是事后反馈的策略,即先不管对不对应地直接将柱体往盒子里塞,在塞不进去之后再试图去调整;而在这之后,宝宝们使用的是预先调整的策略,会事先去规划自己的行动,在柱体到达盒子之前就已经调整了柱体的方位。宝宝们进步得真快呀!

本文参考资料:

Örnkloo, H., & von Hofsten, C. (2007). Fitting Objects into Hol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 Skil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2): 404-416.

图片来源:

你可能还想看:

本文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欢迎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