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会抱怨,孩子不独立,
不会洗脸,不会收拾玩具,就连吃饭也要父母喂,
家长一边痛心疾首地埋怨着,却一边仍旧大包大揽地干着,
结果丝毫没有改变。
孩子是否独立,其实更多的主动权掌握在父母手里。
一些父母不愿放手,不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孩子的任何事都“积极”参与,
孩子由于缺乏体验, 造成事事不会的局面。
一个人走向独立,分为几个关键期:
两岁左右,开始出现独立意识,
这个时期的口头禅就是”我的””我要”。
六岁左右,开始与母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特点是既想要独立,又依赖妈妈,内心充满着矛盾。
等到九岁时,独立性加强,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恋。
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是适应未来在社会生存的必备品质。独立性较好的人,将会做到独立思考,具备超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成长为更有责任心、更具担当的人。
独立性对人的未来有多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儿童进行长期观察,30年后,发现20%成就最大和20%没有成就的人的显著差异,不在于智力,而是个性品质方面。成就卓越的人主要是有独立性、坚强毅力等方面的品质。所以,独立性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生活中,孩子有哪些独立性问题?
【困惑】
家长1:家有两个小孩,大的七岁,马上上二年级,小的十个月。老大独立性很差,当初有老大的时候没想到生老二,整个家庭的重心都在老大身上,被家里宠坏了。现在在动手、做作业方面能力比较弱。
家长2:小孩今年8岁,之前我在情绪方面属于无法自控型,后来参加了一些深心灵的成长课程,觉察力才变得越来越强,情绪方面也能够控制。
之后发现关于小孩的独立性问题,做作业、看电视和生活方面都可以,就是不肯独立睡觉。她怕黑,不知道有没有受到以前的影响,内心有些恐惧,或者是不安,或者是自己内心力量不够,还需要爸爸妈妈来呵护他。
家长3:天天6岁半,自己做事,会是会,就是有时候需要我们督促他,有时候就不想做。早上起来叫他要老半天,有个磨蹭的坏习惯。
王老师:
生活中,有的孩子是很依赖父母的,他不会做,因为平时有父母或爷爷奶奶帮着做,所以产生依赖。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会做,但是就是要依赖,就是要催,我跟你赖。
另外一种情况,我想自己做,但是我还不太会,我需要爸爸妈妈或长辈拉我一把,让我能够做起来,这是有主动性意识,可能在能力上欠缺一点。所以说依赖行为方面,仅针对行为常见的有这几种情况。
作为父母,在观察孩子日常生活的行为方面的时候,可以用这样一个框架去区分现在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再针对行为进行改善。
现在的孩子往往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什么事都代办,孩子养成了能依赖父母就不自己动手的习惯。
父母太勤快,孩子就懒了;父母“懒”了,孩子就变勤快了。所以,聪明的父母,要做一个“懒”父母。
家务活不要全都自己做,让孩子参与进来;
孩子的作业不要指导的太多,点到为止,让孩子多思考;
遇到问题时,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
当父母对孩子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撒手时,孩子才真正开始属于他的独立之路。
每个人体验过的东西只能属于自己,就像父母做了很多事,那么,这些体验只能给到自己,而与孩子无关,孩子就永远无法真正的懂得这个东西如何去操作。
只有让他亲身体验过后,这些经验才能丰富自己。
独立,给孩子打开了一扇精彩世界的大门。
从独立行走,脱离父母的怀抱,到开始接触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体验每种情绪,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独立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的这种自主发展的潜力。
想要带领孩子走向独立,是父母的“懒”。
下一期,将继续分享“幼儿的独立性培养”知识,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