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世界华人妈妈的共同难题
作为华人妈妈,无论你身在祖国,还是远在海外,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精通中英文的双语宝宝。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妈妈和海外妈妈各有各的困扰。
国内妈妈:英语是世界的语言,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世界,我们很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在家里我们不敢亲自教宝宝英语,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误导宝宝。我们也很困惑宝宝的英语启蒙什么时候开始合适,是中英文同时进行,还是先把中文学好再学英文?太早让孩子学英语,会不会打乱他的中文学习?
海外妈妈:文化背景是构建人类自我认同的要素,语言承载着文化,华裔孩子学习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比英语学习困难许多。在海外缺乏中文环境,仅仅靠父母在家里跟孩子日常对话并不能让孩子很好的掌握中文。在英语大环境下孩子久而久之就不再使用中文,即使家长坚持用中文跟孩子对话,孩子也会用英语回答你。
记得有一次我坐朋友的车,就听到朋友用中文跟孩子说话,而孩子却用英文回答她,一路上都是如此,非常的怪异。
02 双语宝宝好在哪里?
在语言学中,双语(bilingual)意味着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的地位和知识状态。也就是说,中文和外语都很牛,听说读写样样行,两种语言可以一键切换,才算是真正的双语宝宝。
双语宝宝跟单语宝宝比,可不仅仅是多会一门语言那么简单。
人的大脑从出生开始就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进行运转和学习,大脑在生命的最初3年里就像一个“塑胶制品”可以被修改和塑造。而学外语可以开发脑力,对宝宝进行多语言刺激,大脑会尽可能多的发育神经元突触,明显改变脑部的功能和结构。
学习多种语言需要在潜意识里自动切换不同的语言环境,从而对大脑前额叶区的执行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锻炼作用。
双语宝宝的大脑能够选择性激活目标语言,具备强大的抑制能力,从而更快地排除干扰信息,提升抗干扰能力、控制力和注意力。
双语学习会迫使孩子的大脑去识别、调整语义,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切换,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双语学习促进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在处理语言信息、处理信息冲突的任务时也更突出。
不过双语宝宝也有短板:词汇量。
同是3岁的儿童,中英双语宝宝比英语单语宝宝的英语词汇量要少,比中文单语宝宝的中文词汇量也少,一天只有那么多个小时,而你在听的要么是中文,要么是英语,词汇量自然就少了。我的邻居就说,感觉她的孩子中文表达比不上国内孩子,英文表达又比不上美国孩子。不过这个情况会随着双语宝宝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追赶上去。
针对双语宝宝词汇量的短板,就需要注意双语学习的暴露时间不能低于40%,否则不但不能成为双语宝宝,还会影响母语的获得。研究发现三岁以前的幼儿在一种语言里暴露50%左右,就能和同龄的单母语者达到近似的水平,如果低于40%,则明显低于同龄的单母语者。所以双语宝宝想要达到和单母语水平相同的程度,双语暴露时间不能低于40%,否则将会导致这种语言习得不完全、在听说读写时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即使是“母语”也有“外国口音”之类的“把母语当外语”的情况。
我有个朋友,在家里爸爸说韩语,妈妈说中文,保姆说英语。他们希望孩子同时掌握三种语言,但是平时给宝宝每种语言的暴露时间都不足,结果宝宝三种语言都表达不好,他融合了韩语、中文、英语,独创了一门语言,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能听懂。所以如果父母“不善言辞”,孩子又不爱说话(语言练习少),家长与孩子互动少,语言交流的质量和数量都跟不上,那就不如让孩子先集中学好中文,等4岁以后完全掌握中文再学英语。
03婴幼儿的天才语言能力
许多妈妈很困惑什么时候让孩子学习英语最合适,太早让宝宝同时学习两门语言,会不会阻碍孩子母语的学习?其实妈妈们完全不同担心这个问题,宝宝具备天才般的语言学习能力,这是我们成人无法比拟的。
研究发现,早期双语者的大脑激活区域与晚期双语者不同。早期双语者的布洛卡区语言中枢出现交叠,既两种语言在大脑中重叠激活。所以早期双语宝宝的两种语言之间可以来回自如跳转,切换非常快,互不干扰。
而晚期双语者的布罗卡区对两种语言的激活空间是分离的。所以成年以后再学习外语,就容易相互干扰,很难学得跟母语一样精通。如果不经常使用外语,外语能力会逐渐退化。
另外,幼儿理解和产生语言的神经功能最初是分布在大脑的左右侧,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也比成人更快、更容易。成长过程语言功能逐渐侧化到大脑左半球,到了青春期大脑已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使得成年后再学习新语言就失去了生理功能上的优势。
0-7岁是语言学习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期。7岁以前的宝宝完全有能力同时习得两种语言,7岁后语言学习的效率开始急剧下降。0-3岁阶段习得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音系、句法、语义上的直觉,即使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语法现象也能依靠直觉判断;3-7岁学龄前阶段,孩子虽然缺乏判断的直觉,但是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此时学会的新语言能够接近语法的使用熟练度和准确度。
全世界的婴儿都能区分所有语言的所有发音,不管测试在哪一国,用哪种语言,婴幼儿都可以分辨出各种口音的细微差别,而成年人往往只能辨别自己母语中的不同的音。研究表明两岁之后的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那些音的能力,如果从小只接受单一的语言刺激,长大以后就不能很好地分清楚其他外语中一些细微的发音差别。比如,我们小时候先学方言,而有些方言与普通话差异很大,像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h与f不分,长大以后再学习普通话,就会很难区分这些音。如果从小刺激孩子对这些音的辨识能力,长大以后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容易很多。
所以在幼儿语言敏感期进行双语学习,将极大地促进宝宝的听音辨音能力和记忆能力。从小进行语感刺激,发音器官自然会调整形态来配合发音,这个阶段容易对口音进行矫正和定型,说一口地道的英语。
04 婴儿不会混淆多种语言
很多妈妈疑惑,家长在家里同时说两种语言会不会让宝宝混淆。有的家庭会分角色,比如爸爸只讲英语,妈妈只讲中文。其实婴儿不会混淆多种语言,父母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宝宝能应付。
研究表明双语环境中的婴儿会根据音高(pitch)与发音时间长短(duration)来区分两种具有不同词序的语言。宝宝的大脑运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许多,能自动区分、建立好几套语言系统。孩子习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他能很自然地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该使用什么语言。
龙应台曾经在她的书里提到过她的孩子四岁前习得4种语言的情景:
安安的妈妈是个中国台湾人,从安安出世那天起,就一直只用国语和孩子说话,句子中不夹任何外语。安安的爸爸是德国人,讲标准德语,所以安安与爸爸说德语。然而爸爸和妈妈彼此之间说的是英语,没有人教安安讲英语。
一家人住在瑞士,瑞士人讲方言德语,就好像讲国语的人听不懂闽南话一样,德国人往往听不懂瑞士方言。安安在幼儿园里,跟老师和小朋友们说的是瑞士话。
眼睛圆圆、鼻子圆圆、脸庞圆圆的小安安,就生活在这四种语言之中。那是什么光景呢?
在幼儿园里,华安叽哩咕噜地自言自语,大眼睛的苏珊听不懂,她想:“嗯,安德亚斯一定是在讲中国话,所以我听不懂,等他妈妈来要问她看看。”
在家里,安安自言自语发一个音,一个爸爸妈妈从来没听过的新音,妈妈听不懂,与爸爸打探:“是德语吗?”
“不是。”爸爸说,接着问:“是国语吗?”
“不是。”
“那一定是瑞语了!”爸爸妈妈像合唱似地一起说。
我的两个孩子也有过类似的情景。在家里爸爸妈妈用中文交流,跟美国保姆用英语交流,妈妈和外婆说温州方言,曾经还有个说客家话的广东保姆。这么多语言介入,孩子也从来没有混淆过。
上幼儿园以后,有时他们回家会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却能明白。有时孩子会告诉我们幼儿园小朋友的情况,比如:
Remond和Yi跟他们一样是华人。
Nason是法国人,讲法语,金色头发,然后巴拉巴拉讲几句“法语”出来。
Roni是以色列人,讲西班牙语,再巴拉巴拉讲几句“西班牙语”出来。
Luca是巴西人,讲巴西语,再巴拉巴拉……
可惜我跟爸爸都听不懂,也不知道他们说的对不对。不过每次我们再问起,他们还是会说Nason讲法语,Roni讲西班牙语,不会倒过来,看来是真的。
05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
现在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一些语言习得研究理论,以便于更科学地了解孩子是如何习得语言的。
1、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刺激—反应论”。
认为婴儿的大脑是一块白板,语言是后天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习得,强调外部条件在母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个理论让我们了解了“模仿”、“强化”和“习惯”在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作用,不足之处是不能解释儿童语言行为中的创造性使用以及意义的习得。
2、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论”。
认为儿童生来在脑中就有一种语言习得设备(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LAD),婴儿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特殊能力。外界环境只是启动先天语言开关,不会向婴幼儿大脑输入任何语言知识。这个理论让我们发现了婴幼儿在学习语言中的特殊天赋,解释了儿童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使用。不过它最大的争议是认为儿童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正规教学,忽视后天努力学习的作用。
3、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论”。
认为儿童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这种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语言习得现象,但仍然不够全面。
4、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功能论”。
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为了与他人沟通和交际,在学话之前就已经用非语言手段(叫嚷、哭闹、手指东西等)来表达意思。这个理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从全新的角度说明了语言的习得过程,不过对语言结构的发展论述不多。
从这些理论我们了解到孩子具备天才般的语言能力,但并不是不用努力就可以获得语言技能。发展心理学家Erika Hoff说:“任何人要想培养一个双语孩子,无论你的背景和动机如何,都要认识到,要想掌握一门语言,必须大量接触这门语言。”
06 给双语宝宝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
美国儿科医生都建议父母尽可能多地对孩子说话、朗读,唱歌给孩子听,给他们讲故事,这样孩子就可以得到丰富而复杂的语言接触机会,同时还有细致的内容和信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信息的传递量最大,孩子不仅仅是记住一个个词汇,而且能自然地掌握大量其他的信息,比如词的用法和语境。
看屏幕并不能促进语言发育,对婴幼儿的语言学习是无效的。婴儿辨别声音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通过电视让婴儿反复听一门外语,他对外语中声音的辨别能力会下降,只有和真人接触的语言中的声音辨别才会保持不变。不过两三岁以后,在控制屏幕时间的基础上,孩子可以通过屏幕播放的教育节目来学习内容和词汇。
总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双语环境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最核心的方法是“互动"。培养双语宝宝,需要家长付出更多汗水,跟宝宝更多地互动,对话,读绘本,只有给宝宝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双语宝宝。
作者:80后宝妈Apple Liu(美国Seattle)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曾在国内高校从事多年心理教育工作
2013年定居西雅图
育有一对四岁龙凤胎Yasmine和Justin
更多育儿知识及育儿资源,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S城育儿,微信号:scy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