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宝宝都很聪明,手机拿过来就会玩,大人说什么事都明白。但语言表达能力却普遍落后。
不少妈妈表示,孩子一岁左右就会叫爸爸妈妈了,到咳嗽一岁半了还停留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水平上,别的什么都不会说。为什么宝宝说话晚呢?除疾病因素,主要还是和学语环境有关,也就是说,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影响宝宝语言发展的疾病因素可能是听力障碍、智力缺陷、发音器官病变、自闭症等,但如果宝宝有疾病的话,家长和宝宝朝夕相处早就发现了。所以很多宝宝显然生理上时没有问题的。
生活中,大人说的话,宝宝都能听懂,你说来妈妈抱,宝宝就张手;你说拿球给妈妈,宝宝就去拿。行为上的回应都非常好,唯独不会说。这种情况说明宝宝语言理解没问题,而是语言表达上比较弱。
1岁半的宝宝,除了会叫爸爸妈妈,应该也可以叫出亲密的看护人,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应该能够说出几十个甚至一两百个日常词语,比如饼干、香蕉、不是、1岁。发音不准确,把“是”说成“系”,把“岁”说成“睡”;或者只会单字单词,不会短语和句子,这都是正常的。但除了“爸爸妈妈奶奶”之外什么都不会,就不太正常了。家长也应该想想,家庭中引导宝宝说话的大环境,是否足够好呢?
在很多家庭中,当宝宝几个月的时候刚刚会发出“mama baba”的音节,家里人都会特别高兴;当宝宝第一声明确叫“妈妈”,更是不得了,反反复复逗他再叫一声,再说一个,叫个爸爸,叫个奶奶。可是日子久了,家里人都开始习惯了,原来宝宝会的也就这些,不好玩。于是宝宝再叫妈妈,妈妈回应也少了,也没那么兴奋了。
语言是交流工具,如果宝宝说的话,很少得到回应,不能使身边的人和他产生交流,宝宝只会慢慢觉得:说话没什么意义,那就不用说了吧。我叫妈妈你不理我,大哭一场你才过来看看,那我就哭呗,使劲哭。
宝宝手一指,妈妈马上知道是要吃苹果;嘴里一哼哼,妈妈马上明白是想出去玩。往往家里有这样的高级翻译,宝宝语言表达都会比较迟缓——因为他不需要说呀。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指一哼,就能满足所有生活所需,费劲学说话干嘛?
所以呢,宝宝手一指,妈妈即使知道是要吃苹果,也要假装不知道,问问是不是要喝水呀。这时,宝宝没有达到目的,自然会想办法表达。当然,并不是必须说对了才能给哈,那样太打击宝宝了,故意给错一两次就可以。看看宝宝会想出什么办法向你表示,再假装恍然大悟的样子,把苹果拿来。拿苹果的同时,不是直接递给宝宝,而是认真对他说“这是苹果”,增加一次强化。这样能帮宝宝把苹果这个实际物品和语言对应起来,也知道说话才是最能帮助大人理解自己需求的方式。
大部分宝宝1岁前都会叫爸爸妈妈,后面的语言发展出现差异,就和家庭的大环境和养育方式密不可分,如果宝宝是由家里的老人带或保姆,爸爸妈妈白天和宝宝说话的机会比较少,那下班后,就要注意和宝宝多交流了。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