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软弱、爱发脾气、不爱尝试,缺的也许不是安全感,而是......

作者:☆积木育儿☆ 04-25阅读:2217次

01

周五的亲子活动,最后一项就是家长协助小朋友,用自己篮子里的拼插材料,拼出一个造型。

一听老师这样说,言宝大声地说:“我要拼小汽车!”他最喜欢小汽车,当然特别希望自己可以拼出一辆小汽车,呈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

可这是他第一次拼,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提供的材料也有一些简单,不好拼。看着别人都在“投入”地拼着,他担心自己完成不了,就开始大哭。

看着他抓狂的模样,我把他拉到怀里,问他:“老师是让我们动手拼小汽车,没有让我们比谁的哭声大哦,你肯定是忘了小汽车长什么样子了吧?”

听我这么一说,他立马停止了哭,气哄哄地说:“我知道小汽车什么样子,四个轮子,有挡风玻璃,还有车厢。”

说完,开始念念有词地说:“四个轮子,我要找圆形的轮子……”

一边念叨一边拼,不一会,一个简易的小汽车拼成了——四个轮子,加上一个盖子。我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他骄傲地拿过去递给老师说:“这是我做的小汽车,能开出去玩。”

旁边有一个小朋友,想拼一个漂亮的花园,却怎么也拼不成。妈妈想帮忙却被拒绝,只能在旁边干着急地说:“你不知道怎么拼,妈妈帮你啊。”

我跟这位妈妈说,她既然拒绝了你,你就相信她能做好,等到她真的知道自己无法做好的时候,你再帮助她也不晚。

很多家长因为关心孩子,担心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总是着急地插手,想助孩子一臂之力,却不知道这样的“关心”,孩子根本不领情,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哈佛大学的教育学者Anita Seith曾做过一个实验,她记录下一些孩子小时候受挫折的次数和特征,并对这些孩子十年后升学、职业成就方面的表现做了追踪对比。

结果发现:相比小时候一帆风顺的孩子,“小挫折不断”的孩子长大后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需要知道“逆向关怀”,才能让孩子自主去完成某件事,并从中得到成长。

02

什么是“逆向关怀”呢?

这个词来源于动物保护,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而努力奔跑,因此很快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

在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的建议下,鹿苑引进了几只凶残的恶狼。几年后,鹿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

狼扑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优胜劣汰使得剩下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

这种奇特的动物“保护”方式就是“逆向关怀”。

不仅是动物,人类也需要这种“逆向关怀”。如今的生活条件好,很多家长对孩子也是“包办”的态度。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

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拿着水杯、追在孩子后面的家长,在不停地问:“渴不渴?这么长时间没有喝水了,赶紧喝一口吧。”

在餐馆里,孩子被家长喂饭,一边喂一边念叨:“吃饭才能长高,有力气去玩。”

家长这些主动式的“关怀”,让孩子体会不到逆境,容易教出“玻璃心”的孩子。

然而,世界复杂,人生艰辛。我们需要让孩子在适当的逆境中成长,独自面对一些挫折,磨练自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毅力,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03

如何对孩子进行“逆向关怀”呢?

该碰的钉子要碰

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需要他们一点一点去认识。可是,如果家长处处替孩子扫清“障碍”,包办一切,孩子就会失去认识世界的机会。

虽然在成长初期,包办可以为孩子避免一些“小钉子”,然而在将来遇见更大的“钉子”的时候,孩子却可能因为没有解决“小钉子”的经历和能力,会更加手足无措,甚至自暴自弃。

天气好的时候,很多小朋友拿着小渔网在小河边捉蝌蚪。有个小男孩捉了好一会儿,一条也没有捉着,眼看着别的小朋友的瓶子里已经有了不少蝌蚪,他着急了。妈妈见孩子着急了,抢过孩子手中的渔网说:“妈妈帮你捉,肯定比他们多。”

不一会,孩子的瓶子里就有很多蝌蚪,孩子高兴地说:“自己的蝌蚪肯定是最多的。”

这位妈妈的行为,向孩子暗示了,如果你需要得到什么东西,可以让妈妈帮你。在他小的时候,可能是捉小蝌蚪或者拼积木,可长大了呢?

“逆向关怀”就是告诉孩子:即使你很努力地做了,也有可能做不到;但如果你不做,就永远都不会成功。

该承担的责任要承担

孩子犯了错,家长们有时会以孩子小、不懂事的理由为他们开脱。

我们说,对于一些小错,我们一笑而过没有什么,但是,涉及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应该让孩子吸取教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小区的广场中央,有一个大水池,连续晴天的时候,水池就会干涸,里面的鹅卵石就会露出来。

有个小朋友一直在那儿扔石头玩,不论妈妈如何阻止。又一句警告的话刚落音,这个孩子把石头扔到了别的孩子脚上,被砸到的孩子立马哭了。

这位妈妈拉着孩子过去道歉,并且要求他把自己的彩虹糖分享给小朋友,这个“肇事”的孩子却一直拒绝。妈妈并没有放弃,最后告诉他,如果他坚持不道歉,那么,她也会拿石头去砸他的脚,让他切身体验一下对方的痛苦。

孩子最后道了歉,并且极不情愿地分享了自己的彩虹糖。有家长觉得不必这么逼迫孩子,这位妈妈说:“别看他小,什么都懂的。自己犯了错,就应该去道歉。不然下次还会觉得犯错是一件无所谓的事。”

给这位育儿有方的妈妈点赞,给予孩子疼爱和关心,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但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还是需要一些方法的。

该受的苦累要去受

现在家庭的育儿模式,要么是一个全职妈妈在家陪伴,要么是两个老人照顾孩子,生活上可谓是事无巨细。

即使很多家长耳提面命地要求孩子“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可很多孩子都置若罔闻,最后还是家长代劳。

周末,孩子要去动物园,可是走着走着就累了,不是爸爸抱着,就是妈妈背着。

“逆向关怀”的方法告诉我们,孩子成长中应该承受的苦和累,都要让他自己去承受比如:

自己的玩具必须自己收拾,如果不收拾,下次想玩的时候可能就找不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懂得了,东西只有自己收拾好了,自己才能找得到。

你要出来玩,那么你就得走,爸爸妈妈是陪你一起来玩的;如果你不愿意走,那么我们就回家,等你愿意自己走路了,我们再来玩。

孩子只有承受了一些苦和累,才能让自己变得坚强,这些“必须”也增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坚定信念。

03

在平时生活里,家长们需要打破以前的教育模式,把“逆向关怀”融入教育理念里。

孩子的“弯路”是成长最好的路

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做事遇见一点困难,或者觉得孩子的方法不够好的时候,主动“献计”,希望孩子通过最少的努力,用最轻松的方法,得到最好的回报。

却不知道,孩子在做事时走的“弯路”,才是距离成功最捷径的路。

孩子在不停的探索和琢磨中,学会自我成长,并掌握适应自己的做事技巧。

言宝喜欢乐高,我就买了几款特别简单的乐高,让他去拼。有时,他很明显地拼插错了,姐姐就在一旁着急地说:“错了,不是那样的。”

我拉过丫头说:“没关系,让他自己去拼,反正又不是参加比赛,他自己会发现错误的,到时候再改正也不晚。”

经过不断的试错和改正,言宝拼乐高的速度和技巧,明显地提高了很多。

“戳痛点”达到进步的“治疗”

丫头是一个特别不愿意主动说话的人,比如,如果她忘记带单元门钥匙,而我又不在家,她就在楼下一直等。等到有人开单元门,她才会跟着进来——就是不愿主动按别人家的门铃,请别人帮忙开一下门。

有一次,我跟老公说:“我本来想做一个读者调查,可又要赶稿子,你和闺女肯定也不愿意主动敲人家门,让人家帮忙填表的。”

没想到,听我这么一说,丫头不服气地说:“谁说我不愿意?”然后,拉着还在犹豫中的爸爸出门了。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她拿着二十张填写好的调查表给我,我夸奖她说:“真不错,太厉害了,这事让我自己去办,估计也没有这么快。”

用“逆向关怀”的方法,戳了丫头的“痛点”,让她去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主动去“治愈”它。

“逆向关怀”是家长对孩子另外一种方式的爱。

把生活中本该有的酸甜苦辣,都让孩子去感受和经历,才会让他的成长之路更加丰富多彩和饱满,才会让他成为更加坚强和阳光的自己。

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受点挫折,习惯自己想办法应对困难,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也许才是漫长人生中最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