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不想上学被绑在摩托车:接纳,是父母的必修课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04-27阅读:1062次

所有的接纳,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唯独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

作者:筱泓(富书签约作者)

01

4月24日,广东云浮的一名女孩不想去上学,结果被父亲仰面绑在摩托车上,孩子在车后哭不停,但父亲不管不顾,仍飞驰而去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后来,父亲在警察的干预下,承认了错误,表示说以后会注意育儿方法。

但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一幕,仍在我眼前。

许多网友说:孩子,不要哭,你长大后会感谢你父亲。

可我想说:孩子,你想哭就哭,因为哭是你的权利,等你哭完了,告诉我们,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孩子不愿意上学的事情常常见。

每天早上送两个孩子去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看见偶尔会有几个孩子,不情不愿地走进校门口,甚至是哭嚎着不进去。

面对每一位不想去上学的孩子,我们往往都是用呵斥、强硬的手段来对待他们。

我们无法容忍,也无法想象,小孩子如果不上学,还能干什么呢?

02

每一个孩子,都曾经萌发过不想去上学的念头。

昨天一大早,小宝小桂圆就赖在床上不起来:“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

我吃了一惊:“为什么呢,能告诉妈妈吗?”

她摇了摇头,又躲进被窝里。

我确认她是真的不想去上学之后,给她掖了掖被角:“好,不想去就不去吧,妈妈有时候也会不想去上班的。”

她一听到这话,露出头来,两只黑眼珠滴溜溜地转着:“那你今天是不是也不去上班呀。”

我笑着刮了下她的小鼻子:

妈妈很想在家陪你,也很想不去上班,可是不可以啊,妈妈得遵守单位的规定,而且妈妈今天要写材料上报呢,所以不能在家陪你的。

她嘟起嘴:“那你还是得去上班呀,不能在家陪我呀?”

我摇了摇头:“你今天只能一个人在家呀,妈妈要准备上班去了。”

她看我起身,赶紧起床,说我还是去上学吧。

吃饭的时候,她告诉我说,昨天下午老师批评她和前面的同学讲话,她心里觉得委屈。

因为是前桌同学先找她讲话的,只不过老师刚好看见她在讲话而已,所以她不想面对老师。

我说:心里委屈的感觉真的很难受啊,妈妈有时候被领导批评,也委屈过,但有时候想想,领导说的也有道理。

她点点头:“对啊,现在想想,不管怎么说,我上课讲话就是不对,老师批评得对,现在我心里可一点都不委屈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言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因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需求。

小桂圆因为觉得心里委屈,而后萌发出不想去上学的念头。

而我先肯定再共情(妈妈有时候也不想去上班),而后接纳她的情绪(不想去就不去),但与此同时,我也传递一个信息:虽然我不想去上班,但我还是要遵守制度。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肯定接纳后,心里隐藏的真实感受就会向我们敞开。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他们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只能在行动上折射出来。

此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我们对他们的指责、纠正、劝说,而是肯定与接纳。

你接纳了我的情绪,那么我就能从你的接纳中找到自己,找到自信。

03

用十年时间跟踪拍摄的《零零后》纪录片里,小女孩一一和辰辰,都是内向、喜欢独处的人。

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成群结队,只有一一,一个人吃饭睡觉玩耍,不哭不闹,不慌不乱。

幼儿园老师对此很担心,有意引导她找个朋友。但一一很坚定,“我就喜欢自己玩儿,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大李老师告诉她:“你得需要一个好朋友。”

一一哭了:“我不想要好朋友。”

一一的妈妈完全地接纳孩子:“我和她爸爸都内向,所以内向并没有什么不好,蛮正常的”。

说完,她大方地笑起来。

长大后的一一,安静内敛,有着超乎同年龄人的智慧和见解,用自己的方式不卑不亢地与他人交往;

在做自己时,更有着异于常人的笃定。从她的眼角眉梢,举手投足间,可以充分地看出她已然找到自己的位置。

被接纳的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能从容面对世界。

因为他们从生命之初,在无需证明什么的时候,就已获得了足够的肯定和爱。

因为被爱过,被接纳过,被相信过,所以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不轻易的被外界的声音所扰,可以坚定地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活出自己,那是生命最美好的样子。

04

辰辰,在幼儿园时有一个好朋友,她每天都很早去幼儿园,但不进去,坚持站在校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南德来了,辰辰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可是十年之后,辰辰却成了一个缩在壳子里的人。

她喜欢泡在虚拟的世界里,在那里,她交到了很多朋友;

她的梦想是做动物科考员,她认为和动物打交道比跟人相处真实地多;她讨厌人总是带着面具,心机很深,不停地说着虚假的话……

一个正当花季的女孩,为什么宁愿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也不愿走出去和人交往?

因为没有人真正的接纳过她,当她每一次尝试外界触碰时,她感受到的都是不自由、打击或者冰冷。

辰辰的妈妈在片子里,不断地重复着:我的女儿是一个比较古怪的人,交友观是有问题的,不能把虚拟和活人区分开来……

她强调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人,不愿改变。

为此她希望孩子能外向一点,这样对她跟人交往或者对她将来适应社会,是有好处的。

可是,最终,辰辰却对她说:你走开,你的笨会传染的。

没有被接纳的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否定里,那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她没有办法找到自己,所以喜欢在网络里找寻自己。

一个人最早得到的依靠,来自于家庭,有能全身心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家人,是他们建立安全感的最初条件。

从小缺乏接纳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尊重,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信,那份童年时代缺失的安全感将终生无法弥补。

05

4月21日,美国前“第一夫人”、老总统布什的夫人芭芭拉·布什下葬。

杰布布什在追思悼词中说:

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欢笑。在家庭中,她是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的榜样,教我们如何度过有目标、有意义的一生。

母亲是我们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起立”“看着别人的眼睛”“请说‘请’和‘谢谢’” “好好写作业” “别哭哭啼啼也别抱怨”“好好吃饭”……

我们学到的这些小事变成了习惯,并且成就了更好的品质:做个好人,永远说实话,不要轻视任何人,为别人服务,以自己想要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全心全意爱你的神。

在我们最困难的日子,母亲始终给我们百分之一百二的肯定和无条件的严厉的爱。

我们的孩子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拜访祖父母(外祖父母)。

通常只需要跟祖父母待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回到家里后就变得愿意做家务,不打架了,也更好相处了。

我觉得这得归功于让人害怕的祖母说教,让他们在家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即使到了90多岁的时候,母亲依然会让孙辈、侄子、侄女甚至是子女感到害怕,如果我们不好好表现的话。

在芭芭拉·布什的世界里,没有安全角落,也不允许有任何微小的争斗。但每个孩子都知道,祖母是爱他们的。

真正的接纳是什么?

接纳是指接纳孩子的感受、个性、想法,并给予儿童尊重和关注,同时伴随着爱的规矩与原则。

接纳是孩子成长和培养自信的最佳土壤,让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来面对世界;

而爱中的规矩和原则,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养来行走于世。

一味的接纳没有规矩,容易让孩子的自我过于膨胀;

唯独接纳之后,加上规矩与原则,才能让孩子在爱里更加的完整。

所有的接纳,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唯独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会接纳自己,转而接纳他人。

作者简介:筱泓,富书签约作者,国家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学爱好者,人生多坎坷,且以文疗伤;愿流年无殇,岁月留香,微博@筱泓7008,简书@筱泓。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 shend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