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原创
小小费从幼儿园回来,路上边走边聊。他说,今天东东把睿睿打了。我问,那睿睿还手了吗?小小费说,没有。紧接着他又说,东东也打过我。我忽然有点紧张,问“那你怎么处理?”小小费说,我立即告诉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韩老师,所有的老师,“东东打我了!”我忍不住好笑说,“你恨不得昭告天下呀”!后来呢? “后来老师批评东东了。”小小费说。“东东没再打我。”
当孩子启动社会生活后,幼儿园、校园的时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体。而校园霸凌往往似明似暗,像毒蛇一样尾随。也许你的孩子正在遭遇校园暴力,但父母却丝毫未察觉,甚至已经明确接受到孩子的倾诉依然一笑而过,不以为然。
曾经,腾讯对3.6万名网友做过一次关于校园霸凌的调查。超过一半的人有此经历,其中有1/4的人欺负过别人,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别人欺负过。很多人认为,孩子被欺凌,除了拷问施害者,父母也负有责任——很多时侯父母走入了养育的误区,把孩子教成隐忍或者容易被欺负的对象。
父母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第一种,是父母不允许孩子说“不”
很多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孩子表示,我很喜欢,我不愿意分享。父母还强迫孩子分享。错误的分享教育其实传达一个暗示:别人要你的东西,你别拒绝。
有一次,邻居家的小美有一套新买的书籍。家里来了亲戚,亲戚家的熊孩子硬要先借回去看两天。小美不愿意,把书紧紧抱在胸前。她的父母却说:弟弟还小,你要让着他啊。你看你这么“小气”干什么?
明明是最需要得到父母安慰和支持的时候,父母却偏向外人,反而奉劝小美隐忍。这种方式,无疑埋下了一个忍气吞声的种子。
下次,当你的孩子不愿意分享、不乐意去“宽容”的时候,请你支持自己的孩子:“是你的东西就守好了!该说不的时候,大声地婉拒别人吧!”请相信,孩子会一直感谢父母的支持。
第二种,是当孩子倾诉受了委屈,父母却不以为然。
同学说,有一天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被老师惩罚了,中午不允许吃饭。同学批评他说:“一定是你不乖,老师为什么不惩罚别人?孩子撇着小嘴,很委屈。”直到好多家长跟老师反映,说那个老师教学方式“有问题”,甚至偏暴力。同学才觉得心头一闷——自己一直错怪了孩子。
对孩子的感受不重视、想当然认为是孩子错了,严重阻碍了亲子的有效沟通。不会“告状”的孩子,往往给霸凌者可趁之机。
第三种,是没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小区散步,看见两个小朋友不知为何抓扯起来。其中一个小女孩明显占了下风,她妈妈赶紧过来把她带走。可是带走以后,她妈妈也没说什么,既没有帮她分析为什么两人会起冲突,下次怎么避免,也没有告诉她如何化解矛盾。
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交往,产生了冲突到底怎么办?哪怕和孩子探讨和分析,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很多。
事实上,如何与人交往,与人交往中产生了矛盾如何化解,对父母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教养功课。你会发现,那些连自己工作、家庭中矛盾都处理不好的家长,其实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不会特别强。
于是,人际关系差的孩子,人缘不好的孩子,容易成为被孤立的目标。落单以后,也许暴力欺凌就紧随其后了。